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49篇
劳动科学   69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382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127篇
社会学   310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2.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起步阶段,民众的临终关怀意识有待提升。基于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临终关怀意识及其与死亡态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临终关怀意识水平不高,89.6%的大学生不知道临终关怀如何实施;68.3%的大学生处于不镇定的死亡态度;病情告知、继续治疗、临终关怀认知、临终关怀接纳、死亡态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是否配合家人假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生活满意度对死亡态度得分有较为显著的预测性。引导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临终关怀意识,这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麦克尤恩的作品题材复杂多样,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了人的阴暗面,"死亡"这个词是他作品的主题。而后期则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来描写人民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进而使许多读者在麦克有恩的作品中感悟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正是他以及他的作品越来越受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麦克尤恩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特征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74.
2013年12月15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平常的一天,而这一天却是社工人应该记住的一天。这天,一位从事社会工作不足6个月、年仅25岁的女社工黎燕虹病逝。遗像中的她青春靓丽,还拥有大好前途,却永别人世。她的死亡引起了社工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首个在职社工死亡事件。  相似文献   
75.
拟真是鲍德里亚用来描述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幻境的重要范畴,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拟真是对已经死亡的真实价值的重构,拟真是代码的阳谋,它是资本逻辑为了确认自身存在合法性在象征层面上的符码游戏,拟真意味着想象残余对象征存在的意识形态支撑.  相似文献   
76.
如何超越死亡,达致永恒?儒家力主、力行最大限度地敦睦伦理,以期圆满伦理,贯通和绵延伦理之河。为此要求有起码保证,使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伦理间关系融洽,良性互动。其要件之一是伦理豁免:当伦理、法律关系因交集而陷入两难,主体在履行伦理义务、法律义务间陷入两难之际,法律规定,主体有权利适度免除其部分法律义务,圆满履行其伦理义务;被免除的、对他人和国家社会的那部分法律义务则或由该主体推后履行,或由国家社会交由其他主体履行,由此在伦理、法律之间解决两难,达到两全。伦理是永恒的,伦理豁免从制度上保证伦理臻于圆满、贯通和绵延,就从社会结构、个人美德两方面为永恒奠基。  相似文献   
77.
一 死亡是一个人整体生命过程的霞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库布勒·罗斯把临终或死亡过程描述为"(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the final Btage of growth).[1]这"(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表面看来不过是身体不断衰退的过程,却是人的精神与心理继续发展的重要过程.而死亡的尊严即与此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
生命与死亡是哲学不可回避且历久弥新的话题,亦是人类锲而不舍、苦苦探索的千古之迷.我们应当借鉴中西文化众多生死智慧,思考和探讨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死亡的途径,为现代人解决死亡带来的恐惧与困惑,合理地规划人生境界和生命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9,22(2):27-31,60
“水”、“月”、“死亡”是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它们不仅渗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审美情感,而且从本质上寄寓着回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0.
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