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80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337篇
管理学   7692篇
劳动科学   284篇
民族学   286篇
人才学   761篇
人口学   231篇
丛书文集   5781篇
理论方法论   1001篇
综合类   13570篇
社会学   2222篇
统计学   3052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88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75篇
  2020年   571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427篇
  2016年   614篇
  2015年   941篇
  2014年   2467篇
  2013年   2029篇
  2012年   2359篇
  2011年   2468篇
  2010年   2261篇
  2009年   2654篇
  2008年   2620篇
  2007年   1914篇
  2006年   1674篇
  2005年   1692篇
  2004年   1353篇
  2003年   1487篇
  2002年   1197篇
  2001年   1152篇
  2000年   1026篇
  1999年   420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通过国内外多个案例的归纳总结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信息阻塞对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严重威胁,阻碍公司内部违规信息流动的原因,驱动和促进公司内部违规信息流动应保持的警觉及应关注的不同信息渠道。  相似文献   
62.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质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相似文献   
63.
肖博 《理论界》2007,(2):105-106
本文论述了文献信息服务在当前的普遍应用,分析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就“合理利用”、侵权与被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68.
图书馆与非正式交流过程信息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琴仙 《河北学刊》2008,28(2):252-254
在网络环境下,将非正式交流渠道信息纳入图书馆馆藏建设体系对科学交流和图书馆而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图书馆应将会议相关信息与预印本服务系统等非正式交流过程信息资源纳入其资源建设范畴。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末,中国社会走进崭新的“后革命”时代,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彻底开放的社会调整格局。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孕育已久的中国大众文化在国家体制默许及市场逻辑笼罩下迅速崛起,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由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而独霸了最大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着最广大的城镇市民。大众文化的勃兴是文化受到长期禁锢之后重获解放的结果,是对大一统的文化格局的颠覆,代表了经济和技术上的历史潮流;同时,遵循“市场逻辑”、依靠数码技术的大众文化又带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加剧了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压力,消解了人文价值的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70.
生物识别信息作为敏感的个人信息,深度体现个人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数字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与经济价值产出之间产生对立,同时个人信息权益逐渐由个体私益向社会公益交织演变,构建优化多维的公益诉讼保护路径、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符合发展要义。坚持行政公益诉讼为主,发挥行政机关守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一顺位作用,民事公益诉讼为辅,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守护公共利益通道,创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发挥传统检察优势力量与新时期救济手段相结合,完善公益诉讼救济内涵路径、增设惩罚性规则等体制机制,符合我国司法信息保护能动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