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09篇
劳动科学   137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87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791篇
社会学   125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对物采掘"的资源利用权在客体、权利取得程序、利用方式上具有特殊性,不同学说及不同国家的立法例在对其定性方面存在分歧.资源利用权的客体符合一物一权所要求的客体特定性;获得自然资源利用权的前置程序--行政许可并不影响民事权利的定性;对物采掘的用益物权利用方式也可以在传统民法中找到依据.因此,资源利用权属于用益物权,<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资源利用权为用益物权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62.
文章从《论语》、《孔子家语》、《二十二子》三书中收集所有孔子与《诗》相关部分的内容,参照《论语》中“作歌”等孔子“吟咏情性”的部分章节,着力论述了两个观点;其一,孔子用诗范围最广,孔子言志用诗,鉴政用诗,论人、教化、明礼亦用诗;其二,孔子还在《诗》的本质问题和特殊的教化功能上有着极为深刻的高屋建瓴认识,由此认为:孔子不是形式上的诗人,因为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哪怕是一首叫做诗的东西;孔子又是本质上的诗人,因为他一生充满诗情,一生与《诗》有剪不断的联系,他用一生建构的诗理体系影响了我们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963.
本文主要探讨了方东美基于形上学的立场,对老子哲学思想中“道”这一核心范畴所作的理解以及对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个方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964.
正案例:2013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王进入某公司工作,公司告知小王将与他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两个月。可直到两个月后,即2013年9月,公司才与小王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其办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手续。蒙在鼓里的小王还不知道,事实上,他已经损失了两个月的社会保险费。  相似文献   
965.
《物权法》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内容,就整体而言主要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而架构,主要对家庭承包取得的用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法律规范。通过重点对其法律规范进行剖析,揭示《物权法》对用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范围未界定、对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实行一体的法律制度规范、其他方式承包经依法登记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无完善法律规范适用、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内容法定不明、承包地被征收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补偿内容不明、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未界定、抵押财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性质未界定等七个方面之不足,为今后修改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摆手歌》认为,人性的道德本质不能用简单的善或者恶来加以概括,人性是一种流动的过程,是从善到恶,再到兼有善恶、时善时恶的过程。其人性善恶的呈现则与人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因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67.
民事用益法律关系——一种新的理论概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用益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用益他人财产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是概括用益他人财产法律现象的一种崭新的理论。用益债权法律关系与用益物权法律关系可以竞合。用益法律关系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依附于基础法律关系。某些用益法律关系是基础法律关系的牵连关系。  相似文献   
968.
历史地看,西学东渐使得"体用"之争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出现过"全盘西化"、"中体西用"、"中学之体开出西学之用"和"西体中用"等多种主张。比较地看,这些主张均表现出对"西学为用"的独重和对"中学为用"的轻忽。哲学地看,"人己"、"人我"和"天人"成为我们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三大课题。面对这三大课题,对"中学为用"的呼唤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问题。就"中学为用"的实质来看,依着儒家的基本理路,其主要脉络在"主体之门的开显"。"解铃还需系铃人","主体之门的开显"是化解上述三大课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969.
本文在国内对零翻译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考察零翻译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得出结论:尽管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理据,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零翻译中蕴藏着翻译霸权的因素,带有文化侵略的倾向,应该慎用零翻译,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媒体。最后,笔者建议对于零翻译应该采取中文为体,西文为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970.
对各种文化悬案的回答,不可能不依据对文化本身的本质性把握,而对文化本性的不同把握,又势必会引出对文化悬案的不同回答.本文提出的文化工具论,将时文化的本质及功能给出一种新的解释,从而也为回答各种文化悬案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该理论主要由五个基本命题构成,即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文化对人的报答力是有限的,文化有好坏优劣之分,对不同文化工具应唯好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