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安多民族聚居区作为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西南接壤西藏,成为清代中央政府掌控西北番民、安抚西藏及新疆的战略地域,也是治理西藏的要冲地带,因此其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行政设置也变得头绪纷繁,但也有规律可循。无论政区设置如何多变,民族地区的稳定仍是这一时期行政设置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2.
本文以位于河湟民族走廊的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视角,通过对其成因的多种叙述,以及其所处的多元生态文化和多民族共居融生的历史、各民族多种生计间的互补、聚居区所处的宏观与微观资源环境中的生计选择等因素的分析,阐释八坊回族聚居区一体多元伊斯兰文化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3.
2010年7月28至30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奖表彰会。我校对保护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表彰,学校党委书记张福昌荣获“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保护奖”。  相似文献   
124.
连菊霞 《学术交流》2012,(4):145-151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各民族结构性交融程度的增加,回汉通婚率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因地区、社区类型、回族聚居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在各地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越偏向于东南一带,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和杂居程度越高,回汉通婚率、回族妇女外嫁程度和人们对于回汉通婚的赞同程度也越高。1990年以来,一批基于田野调查的成果相继问世,将我国回汉通婚的研究推向深入,但与国际上的研究相比,在理论的创新与提升、调查的系统精深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吸收借鉴相关理论和成果,增多并扩大调查研究的点与面,进行深入、系统、周详的调查和理论创新是深化这一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5.
改革开放之后,蒙古族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牧民的收入增加很快,成为拉动蒙古族农牧民新消费时代的主因。但是,在蒙古族聚居的农村、牧区,农牧民的消费存在着一定的"鼓噪性"特点,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必须要对"鼓噪性"消费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树立合理、理性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26.
1991年2月,《回族研究》在宁夏社会科学院诞生。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的文化起点较高、兼具中阿两大文化之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回族也缺乏自我表述,回族文化不被了解和认识。就在本民族内部,也不尽对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全面的认知。20世纪初,由回族人创办的第一份回族刊物《醒回篇》和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正宗爱国报》的发行,吹响了近代  相似文献   
127.
从移民搬迁组织主体、搬迁行为及形式、效果等方面看,少数民族自发移民有别于政府组织的搬迁移民。根据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发移民搬迁的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乏与恶化,而拉力却来自于族群内与族群间的带动作用及婚亲社会裙带关系,以及迁入地的经济收益刺激等。与主流农村地区相比,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发移民发展主体地位"尴尬",主体身份与主体发展机会"双缺失"。为促进其发展,需确立主体地位,加大产业培植扶持力度,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有助于推进自发移民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8.
2009年8月11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论坛"会议在西宁隆重召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致辞,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青山作了重要讲话,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作了题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挑战与民族问题思考》的主题报告。来自北京、甘肃、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省区市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提交论文20余篇。首届论坛的主题是:1、从藏族聚居区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4、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藏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与会学者结合自身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对藏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现将部分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9.
基于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现代化发育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双语教育的流行趋势,笔者认为,大力发展蒙汉双语教育对加速蒙古族聚居区现代化进程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不仅因为双语教育是蒙古族民众科学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双语人"形成并进入主流文化社会的重要通道;而且还是传承和发扬蒙古族文化、促进蒙古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0.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青海回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治青理政战略的落实。青海回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有其特殊性,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区域性、民族性、滞后性的问题,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不足、农民增收有限、农村基础薄弱。实现青海回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必须要重视发展农业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条件;提高回族农民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