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45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92篇 |
劳动科学 | 48篇 |
民族学 | 82篇 |
人才学 | 101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1085篇 |
理论方法论 | 213篇 |
综合类 | 1967篇 |
社会学 | 465篇 |
统计学 | 1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360篇 |
2012年 | 346篇 |
2011年 | 403篇 |
2010年 | 313篇 |
2009年 | 395篇 |
2008年 | 507篇 |
2007年 | 281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188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话语的形成,蕴含回应性基调、特殊性言说和中国道路底色等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围绕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阐发,蕴含首要人权与最大人权的辩证统一、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依法保障人权的辩证统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权观,将人权话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基于人权发展讨论中国道路的完善,需要秉持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化人权发展与中国道路关系的认识,为新时代人权发展注入更为丰富的实质性内容,彰显中国道路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2.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一百年奋斗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它的出场能够为中国奇迹的“溢出效应”提供“原因解释”,而“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身亦需要科学“解释”。从其本质层面来看,中国道路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基础性逻辑,即坚持了实践辩证法。中国道路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中“被动―自发―自为”“知行合一”的辩证运动,这种辩证运动既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读中国道路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53.
秦尊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6):12-14
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少人认为,西部的城市化应该走小城镇道路,但由于西部缺乏经济增长极,经济资源有限,以及生态承载能力弱等原因,因而西部更应选择集中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4.
产业集群凸显经济崛起的强大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是增强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长期以来,我国考虑工业化问题往往集中在国家一级的政策和产业层面上,对正在兴起的产业集群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健康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家竞争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5.
滕海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2):6-9
现代化的普适性原则是现代化内在发展逻辑和具有普遍意义之规律的理论抽象。现代化的普适性原则对各国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作用。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殊途同归。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化道路不断地丰富着现代化的经验并服务于人类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56.
就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论,西方市民社会及其主体中产阶层既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法治文化产生的根基。然而西方语境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将国家与社会作为一个分离的二元对立结构,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和社会的自治性等与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并不匹配。在全球化与后发型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必须立足于国情,走自主型道路;必须选择政府推导的制度先行、法治优先模式;必须选择由政府推导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发育、良性互动和关系形塑,从而达到制度均衡的法治秩序的基本路径;必须以制度引导促进公民法治文化,夯实法治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7.
《天津社会科学》2019,(5)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典型的启蒙运动。这场启蒙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契机,发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形成了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发生于1915-1916年;第二个节点发生于1917-1920年;第三个节点发生于1924年。在第二个节点上,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框架上实现了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转化,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构想;在第三个节点上,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经历了由唯物史观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化,进而发展出中国道路的完备的理论形态——实践唯物论。这三个节点的变化表明,中国道路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成果,从而也表明,新文化运动不仅包含了近代社会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同时也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特殊性,还有贯穿于其中的哲学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复杂性。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的现代性,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品格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8.
59.
本文提出区域的“城市性”,对城市化涵义作出新的认识.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方向,应该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