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8篇
人口学   1099篇
丛书文集   180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300篇
社会学   142篇
统计学   14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585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61.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人口学刊》2008,(2):38-43
20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超过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也超过全国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明显存在着城市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是我国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从国内外比较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化质量指标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虚高问题,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乃至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2.
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从流动人口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和对配偶的满意度来描述流动人口的婚姻满意度状况,并对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婚姻满意度随结婚年数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夫妻关系维系因素、冲突解决方式、婚恋意愿、权利模式等是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3.
城市“外来蓝领”的就业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7月在广东省惠州市的调查数据,以数家企业中的"外来蓝领"(即工厂、企业中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样本,对这些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和社会融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外来蓝领"对务工地的选择并非是盲目的,他们外出的动机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培训和保障政策的出台,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外来蓝领"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对合同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对政府的法规依赖性高,并且由于户口的限制,他们的社会保险在实施层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尽管"外来蓝领"在与社区融合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同城市当地人之间的交流缺乏,造成其社会融合程度低,形成了"蚁巢"现象。  相似文献   
164.
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建立及量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人口承载力概念、内涵、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渊源,可归结为从容量、阈值、能力等角度分别进行的研究。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开放式条件分析框架下的人口承载力已从简单意义上的"量"演变为复杂状况下"量"与"性"才能研究的目标对象。开放式条件作为现今必需的研究背景,结合环境和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大小的适应性,有必要建立衡量和评价人口承载力"质量"的指标系。通过围绕社会经济状况、环境资源、区域人口状况三系统讨论了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构建与量化。  相似文献   
165.
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学习型组织由“点”到“面”的推广是完全有必要的。在推广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有几项重点工作,包括完善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指标体系,普及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的应用,强化学习型组织推广的评估。这些推广工作将有助于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6.
成卓  陈艳 《西北人口》2008,29(1):108-110,114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其人口政策的稳定、调整与法制化的战略途径,进行一定的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7.
沈茂英 《西北人口》2008,29(6):83-88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10万余平方公里的破坏性区域,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和374643人受伤,受灾人口(重灾区)2792万人。8.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灾人口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本文以四川地震重灾区为研究单元,在系统分析受灾人口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居住(建筑空间)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发展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析出重灾区内人口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和调整人口分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灾区在恢复重建中的人口分布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68.
王维平  夏淼 《西北人口》2008,29(6):112-116
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及其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正确认识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阚。针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重形势,科学发展现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实现人口与自然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69.
郭显超 《西北人口》2008,29(1):72-76
通过对检索文献的分析,从婚姻挤压的现状、原因、测度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学者就婚姻挤压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回顾了主要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笔者最后建议从人口安全与和谐社会这两个角度研究婚姻挤压问题。  相似文献   
170.
Following the release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port, the Australian Treasury identified the levers to address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demographic ageing as ‘the three Ps’: popul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roductivity. To date, the first ‘P’, population, has been treated as an exogenous factor, with the common view being that there is very little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do to supplant demographic ageing. Focusing upon labour supply, this paper shows how variation in Australia’s underlying demography can significantly alter Australia’s future labour supply. Although governments cannot redirect the cohort flow component of population ageing, much can be achieved in promoting growth of the labour supply by maintaining or increasing fertility (in the longer term), or increasing targeted migration (in the short to medium term). This paper also decomposes the relative role of cohort flow, changing demography and changing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owth of the labour supply over the past 20 years. Over this period, the entry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cohort flow) and increased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accounted for almost all of the growth in the labour force. Changing demography had very little effect. However, Australias future labour supply will not include a large increase in cohort flow (as caused by the baby boomers) or a very large increase in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egardless of the assumptions used, labour supply growth will be considerably lower in the next and subsequent 20 years, when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