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03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35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1081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3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91.
鉴于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力量上的悬殊以及进入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事实上可能无罪,因此刑事诉讼法目的主要在于保障人权,而非打击犯罪。疑罪从无与有利于被告应只适用于对证据与事实存有疑问时,而不应成为刑法解释的方向。刑法条文是正义的文字表述,亦是刑法解释的对象。“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因此刑法解释应以刑法条文背后的法益保护目的为解释目标。当对刑法解释存有疑问时,应在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框架内,根据刑法条文背后的目的,尽可能实现规范内的处罚正义。  相似文献   
92.
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多重认证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叠加认证能显著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程度和额外支付意愿。采用专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三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分析浙江省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多重认证行为后发现,生产主体的多重认证行为除受生产主体的经营规模、人力资本、自有品牌状况等个体特征与市场结构特征显著影响外,还受到市场激励、主体责任压力和交易成本的显著影响。总体而言,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认证行为是在自身能力及环境约束下的成本收益权衡,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多重认证行为更主要是受市场激励和主体内在责任的驱动,而非政府的规制压力。  相似文献   
93.
公共利益是贯穿于整个公法领域的重要法律概念,为所有国家行为提供合法性理由。但由于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性,在解释其内容时往往要诉诸于行政裁量。当今宪政国家要求行政裁量行为遵守内外界限,而此种界限映射到公共利益上即表现为法定性以及合理性和程序性。  相似文献   
94.
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翠芬 《河北学刊》2007,27(1):242-244
本文认为,在法律制度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要想推动死刑复核权的收回工作,实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即明确规定死刑复核的内容、方式与期限,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95.
民事诉讼代理制度作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和保障。但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劳动纠纷增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事诉讼代理制度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拟从民事诉讼代理制度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目前农民工维权的实际,在理论上初步构建“来自于农民工,服务于农民工”的“草根律师”制度,解决有关农民工劳动纠纷案件中的诉讼代理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6.
刑事二审审判中诉讼主体间的关系已产生变化,作出一审判决的法院作为"程序意义上的被告"应当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陈述其作出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出庭时的法律称谓可名之为"必要诉讼参加人"。二审法院不应在一审法院缺席的情况下作出二审判决。但刑事审判要解决的问题是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即使一审判决错误,也只是一审承办法官对于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了错误评断,二审则旨在纠正这种评断错误,而不是把一审法院作为刑事追究的对象。传统理论关于刑事审判对象是"公诉事实"或"控方诉求"的观点显然不适合二审和再审。只有将"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为刑事审判对象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97.
行政强制之所以存在设定权乱、执行权滥的问题,根源在于对行政强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理解出现偏差。有必要通过对行政强制行使的过程价值与结果价值的挖掘,构建行政强制权的三重价值体系,实现行政强制行使的目标。  相似文献   
98.
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听证会在我国行政管理模式中逐渐为政府所适用。但听证程序立法的缺失与不足,直接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行为的实施效果。从听证程序与环境行政决策关系人手,通过分析听证程序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提出改革听证程序类型、确定听证程序的拘束力和建立保障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
We propose an algorithm of multiple comparisons in two-factor testing of psychophysical thresholds. We use logistic regression combined with guessing rate and adopt the step-down procedure with Ryan–Einot–Gabriel–Welsch (REGW) significance levels for multiple test. We test hypotheses of main effects and interaction in two-factor problem by using the delta test statistics.  相似文献   
100.
The gist of the quickest change-point detection problem is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change in the statistical behavior of a series of sequentially made observations, and do so in an optimal detection-speed-versus-“false-positive”-risk manner. When optimality is understood either in the generalized Bayesian sense or as defined in Shiryaev's multi-cyclic setup, the so-called Shiryaev–Roberts (SR) detection procedure is known to be the “best one can do”, provided, however, that the observations’ pre- and post-change distributions are both fully specified. We consider a more realistic setup, viz. one where the post-chang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known only up to a parameter, so that the latter may be misspecified. The question of interest is the sensitivity (or robustness) of the otherwise “best” SR procedure with respect to a possible misspecification of the post-change distribution paramet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provide a case study where, in a specific Gaussian scenario, we allow the SR procedure to be “out of tune” in the way of the post-change distribution parameter, and numerically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mistuning” on Shiryaev's (multi-cyclic) Stationary Average Detection Delay delivered by the SR procedure. The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robustnes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R procedure obtained in the study can be used to develop the respective theory as well as to provide a rational for practical design of the SR procedure. The overall qualitativ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an expected one: the SR procedure is less (more) robust for less (more) contrast changes and for lower (higher) levels of the false alarm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