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5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190篇
民族学   8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16篇
丛书文集   691篇
理论方法论   374篇
综合类   2883篇
社会学   581篇
统计学   24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根据混沌研究的一般方法 ,结合经济系统实际 ,提出经济系统混沌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步骤。所提出的理论、方法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现代性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永新特征:它不断脱出既有的形貌,日益变得轻盈、灵巧、液化、流变,它的经验结果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料。这造成了现代叙事和想像的“衰败”,也使社会学的批判和反思走向亢奋。然而,在西方社会学“新三圣”的现代性理论中,激进具象下隐匿的深沉困惑和焦虑表明,这无以挽回旧式现代性的总体颓落之势。与此同时,现代性在中国正面对着一种新生。“社会互构”理论指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大趋势,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本的实践选择,正在促使资本从目的性意义向手段性位置回归。这一理论还阐释了,通过多元社会主体的“互构谐变”,推进社会沟通、对话、协商以及论坛和听证的制度化,实现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共同期待。正是这一来自实践的理路,使理论社会学拥有了一个赢得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23.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试图对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一定量分析。为此,首先将国内部门分为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两大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湖北省的有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的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对信息产业应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促进整个湖北省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4.
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语文素质教育为背景 ,联系中国诗教传统、新诗创作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历史转型 ,论述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包括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地驾驭母语能力等方面 ,均有其他文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此基础上 ,倡导注重美读、点拨和陶冶这些新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5.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政治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观的具体表现 ,并就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与教育引导谈了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6.
认为新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转移 ,迫使职工参与生产获得收入的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动 ,因而在对单一劳动收入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探讨了劳动与资本并存的拥有财富的收入途径 ,提出了建立我国职工收入的新结构 ,并分析了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7.
Since the 1990s, the introduction of a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have been accompanied by a new urban poverty related to lay‐offs and unemployment as well as by large‐scale rural–urban migr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urban poverty of the ‘Three Nos’ (no relatives or dependants, no working capacity and no source of incom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new urban poverty in China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poverty creation. Instead of considering Chinese new urban poverty only as a result of market mechanisms, it argues that the state as the manipulator of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does matter in the crea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and that the cleavag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institutions further intensify it. Specifically,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crea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are examined in detail: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volu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相似文献   
28.
中国经济法经济学基础有两种潮流,其主流经过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主流”将市场失败理论作为支点,把市场缺陷作为问题而遮蔽了真正的“中国问题”。试图摆脱困境的“支流”却进一步误导人们要不断向西方学习和创新。执着地寻求西方经济学为理论支援且对中国现实问题不太关注乃是因为学者们受着“现代化框架”的支配。确立坚实的中国经济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只能以“当下中国问题”为依据,以古今中外经济理论为资源并实现其与中国现实的契合。  相似文献   
29.
联系教育工作实际,就辩证思维这一正确而科学的思维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和研究,指出如果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就会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
转型期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入世后的10年左右 ,正处于转型经济中。应该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等政策工具 ,实现合理搭配 ,以达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