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73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227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9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张星  赵越  肖泉 《管理学报》2022,19(1):85-92,101
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分析影响医疗众筹捐赠效果的信息处理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并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对浏览者处理信息时可能造成的差异。通过轻松筹平台上获取的真实项目数据,用稳健标准误多元回归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表明:在非严重疾病项目中,“健康”信息与捐赠金额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项目中的图片数量和资金公示会正向影响捐赠行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而在严重疾病项目中不存在这些影响关系。此外,不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项目的文本长度、筹款动态和社会背书均会对捐赠金额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02.
中国古代的疾病叙事由来久矣,就疾病的历史叙事而言,完成了一个从巫医传统到巫史传统的转换,前者是这一历史叙事所描写的对象,后者则是描写的形式。在经史典籍中的疾病叙事向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的演变过程中,疾病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已突破了人类的生理疾病这一基本含义,开始作为喻体来指代各类有损国家利益的因素。疾病叙事进入古代小说领域,内容属性上有实笔与虚笔之别,前者可称为写实型,后者可称为隐喻型。两种笔法对应着不同的主题表达,一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表征,一是个体与家国命运的隐喻,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后者,具体包括了个体层面的道德隐喻、命运隐喻和国家层面的政治隐喻。关于疾病的道德隐喻主要表现在天理与人道两个方面,因果报应观念成为小说叙述中道德缺失导致身体疾病的动力机制。道德的丧失是身体受损的直接根源,相反,道德的疗救则可以使恶疾者病愈。就命运隐喻而言,一些明清小说名作浓墨重彩地详细描绘了精神性疾病的具体病症表现,凸显和强化了作品的悲剧主题。就政治隐喻而言,晚清小说家往往用疾病来比喻满目疮痍的中国现状,批判社会现实与传统文化之弊端,提出改良国家之方案。以上三种类型,就疾病叙事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叙事中的致病之因、祛病之法和被病之果。就作品题旨而言,则又交错着"病""医""药"的三重隐喻。最后,可以从"天人合一"和"医儒同源"观念两方面来阐释古代小说之疾病叙事极为深湛的文化意涵。"天人合一"说认为在传统观念中,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违背自然规律将是疾病产生的诱发因素。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免除疾患。"医儒同源"观则从中国传统士文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医儒之道本自相通,治国与治疾原理亦可相通,解释了"妙文醒世"和"悬壶济世"之间的相得益彰和彼此成就,疾病叙事中的典范正是以"妙文"书写"悬壶济世",乃是两者合流的结果。古代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昭示后人:千百年来,医者和儒者的共同理想不止在于医人之病,更在于医世与医国。  相似文献   
603.
传染病患者遗体处置的公共卫生政策既是医学问题,也是政治难题,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传染病患者遗体处置的相关规定,尚不足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卫健、民政等政府部门处置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主要依据是规范性文件。该做法与域外的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置方式存在着差异,相关制度的设计、启动、落实在科学性、正当性方面需要进一步补强。当前,在传染病患者遗体处置这一特定殡葬领域,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政策、尊重个体权利、提升法律制度系统性协同性等方式,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和殡葬制度,以便有效应对常态化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604.
中国是1918年大流感的主要受灾国,但史学界对中国疫情的研究非常薄弱。既有关于中国疫情的研究,所依据资料均较单一,不能反映疫情全貌,且存在明显误判。故需要结合当时中外报道、医官报告、海关史料、日记、地方志等材料,重建疫情在华传播图景。整体上,中国经历春秋季两波流感疫情,其传播路径主要依赖铁路、航道和驿道系统,京津、沪汉等重要城市是疫情向全国扩散的中心,而其他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则是疫情在本区域内的扩散中心。其中,第一波疫情自北向南扩散,通过南满、京奉、京汉和沪宁等铁路线迅速传播,将疫区由点串成线,同时借由内河航道和驿道将疫区由线而织成网。幸运的是,第一波疫情并未波及重庆以西地区,且程度较轻,死亡率较低,惟因症状"新""奇"而备受舆论关注。相较之下,第二波疫情则自南向北传播,疫情范围远超第一波,甚至深入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内陆省份;同时,第二波疫情的疫势亦明显较第一波严重,各省均有大量死亡病例报道,且呈现乡村疫势远甚于城市的特点,两者粗死亡率相差近十倍之巨。整体上,第二波疫情导致全国死亡人数的保守估算至少在360万至450万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考察1918年两波流感疫情在华传播亦需考虑到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实际影响。事实上,此类变动的因素极大地加剧了疫情在华传播的复杂性。在国际因素上,俄国革命与黑龙江、新疆等省份的疫情传播关系密切,日本远征军的军事调动则是东三省疫情传播的关键因素,而中越、中缅间的跨国贸易网络则是云南疫情的主要源头;在国内因素上,南北交战和山东匪患加剧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并大大提升了湖南、湖北、陕西和山东等省的人口流动频率,从而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文章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了1918年中国流感疫情的各类中外史料,详细地考辨了两波流感疫情在华传播的具体路径和范围,重估疫情严重程度,并着重考察各种变动的国内外因素对疫情在华传播的复杂影响,进而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1918年流感疫情在华传播图景。通过文章的梳理和考辨,希望能为1918年大流感的全球性比较和中国国内的区域性研究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605.
从患腐皮病的长薄鳅鱼体中分离到M-01、M-0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长薄鳅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与自然患病长薄鳅相同症状,由此证实这两菌株是长薄鳅腐皮病致病菌。试验测得M-01、M-02菌株对泥鳅的LD50分别是1.83×10~5个菌/ml和5.92×10~5个菌/ml。据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特点,初步鉴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药敏试验表明以上两株细菌对很多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606.
本文报道了新城疫油活混合疫苗的制备及对 7日龄和 90日龄鸡的免疫试验。油活混合疫苗免疫 7日龄 (母源抗体为 3.4 6log2 )鸡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与传统的油佐剂灭活苗间差异极显著(p <0 .0 1) ;免疫 90日龄 (抗体水平为 7log2 )鸡后 ,与传统的油佐剂灭活苗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二者都在抗体产生速度及维持时间上优于传统油佐剂灭活疫苗。结果表明 :新城疫油活混合疫苗优于传统油乳剂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607.
Early in the pandemic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face masks were used extensively by the general public in several Asian countries. The lower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Asian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suggested that the wider community use of face masks has the potential to decrease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named Susceptible, Exposed, Infectious, Recovered (SEIR) model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ommunity face masks on SARS-CoV-2 reproduction number (R0) and peak number of infectious persons. For a simulated population of one million, the model showed a reduction in R0 of 49% and 50% when 60% and 80% of the population wore masks, respectively. Moreover, we present a modified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effect of mask-wearing after community vaccination. Interestingly mask-wearing still provided a considerable benefit in lowering the number of infectious individual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expected to help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in making prompt decisions involv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rafting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608.
Mixed model repeated measures (MMRM) is the most common analysis approach used in clinical trial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progressive diseases measured with continuous outcomes over time. The model treats time as a categorical variable, which allows an unconstrained estimate of the mean for each study visit in each randomized group. Categorizing time in this way can be problematic when assessments occur off-schedule, as including off-schedule visits can induce bias, and excluding them ignores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violates the intention to treat principle. This problem has been exacerbated by clinical trial visits which have been delayed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s an alternative to MMRM, we propose a constrained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 with natural cubic splines that treats time as continuous and uses test version effects to model the mean over time. Compared to categorical-time models like MMRM and models that assume a proportional treatment effect, the spline model is shown to be more parsimonious and precise in real clinical trial datasets, and has better power and Type I error in a variety of simulation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