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320篇
社会学   161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3 毫秒
291.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际上通用的三维“公民科学素养”概念及部分测试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理论问题和操作上的难点;此测试的完善化,需要从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针对我国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我国应当建立自己的观测与评估体系。测试中的问题也部分反映了“缺失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92.
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改革使得网络媒介的内容大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大学生的英文媒介素养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英语教师应如何从语言技能层面、媒介常识层面和批判性语篇分析层面,在英语课程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同时指出,课时短缺、师资不足和教材匮乏等问题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媒介素养教育的难点。  相似文献   
293.
面对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战和文化渗透,加拿大提出了文化主权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文化主权的政策,尤其注意扶持、保护本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加拿大还推动发展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媒介素养教育,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拿大抵制美国文化渗透的历史和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兴起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当前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特别注意思考文化保护与科技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4.
英语专业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信息资源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资料收集,但是由于学习者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网络信息使用过度以及使用不当等问题。本文拟通过考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综合分析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95.
以往有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育的研究着重讨论体裁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信息素质的培养问题。然而,批判性信息素质对学术论文写作意义重大,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本研究整合了信息素质与Halliday的体裁理论,考察了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生在文献评述中体现的问题。研究发现,除了英语作为外语对写作的干扰外,中国学生不能有效提炼所读文献的主要思想用以构建新概念;不能有效整合所选信息为自己的研究主题服务;不能在语篇中与读者建立恰当的学术交流关系;不能客观评述他人观点并推导出自己的论点。  相似文献   
296.
"媒体奇观"和"景观社会"在理论内涵上有关联也有区别。总统政治奇观作为众多媒体奇观中的一个类别,体现出媒体奇观诸多复杂的特征。面对媒体奇观中权力的压制、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粉饰,凯尔纳倡导批判的媒体教育学,以期人们更清醒地面对媒体现象。媒体奇观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凯尔纳凭借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知识社会学"式的宏观方法论对媒体奇观进行了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297.
The dichotomisation of literacy instruction into phonics instruction versus a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fails to realise a fundamental tenet of providing equitabl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o diverse groups of children. Diversity becomes a problem to solve through ‘inoculation programmes’ or ‘special’ education expertise. Moreover, children’s individual strengths can fail to be realised because they do not fit well with the programme of the day. Instead of being appreciated for the value that they may bring in higher order conceptual and intellectual tasks, these individual strengths may be neglected at great cost to the individual child because they offer cheap reward in the shape of aggregate test scores. This paper is a philosophical piece, which in refusing to prescribe what one should do on Monday morning joins other strident voices in disability studies in education to question what it is that we are doing today. Whilst not scientific, this is important work – it emphasises the a priori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cal, moral and ethical questions – reminding science that children are dynamic social beings who cannot be manipulated like genes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ways more conducive to quick and cheap educational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298.
《花间集》是我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自它问世迄今的一千余年间,前贤时人对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围绕《花间集》和“花间”词人群体的研究,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走向,本文主要从词集校注评译、作家生平考证、作品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对百年《花间集》研究进行了考察,并加以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299.
语文课程显著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应用能力在整个课程中的基础地位.语文应用能力不仅是人们愉快生活、成功学习、顺利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成功的表现之一,更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有其自身特点的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注重过程和方法,以情感态度价值现为先导,加强综合实践,并注意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300.
Summary. We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identifying the genetic loci (call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contributing to variation in a quantitative trait, with data on an experimental cross.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this problem have been described; most make use of multiple tests of hypotheses, and many consider models allowing only a single QTL. We feel that the problem is best viewed as one of model selection. We discuss the use of model selection ideas to identify QTLs in experimental crosses. We focus on a back-cross experiment, with strictly additive QTLs, and concentrate on identifying QTLs, considering the estimation of their effects and precise locations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imulation study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more promin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