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41.
“Art photography” is a recent phenomenon in Bamako, Mali, home of renowned studio portraitists Seydou Keïta (1921/3–2001) and Malick Sidibé (b.1936). These photographers inspired the founding of the Bamako Photography Biennale in 1994, which sparked the rise of a local art photography movement. The potentialities offered by the Biennale ignited the imaginations of a small cohort of Malian photographers. Yet, instead of following global trends intro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art, the Bamakois art photographers have remained close to the values of studio portraiture. Their practices emphasise photography’s social aspect by focusing on the human body and appreciating its beauty, while allow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 to flourish in ways previously unimaginable. Malian photographers thus have retained a relatively autonomous local identity, while creating art photography stemming from a history of portraiture that itself was repositioned as art on the global stage. This dialectic between local identity and global reception gives contemporary Malian photographs the potential to embody Relation, from Caribbean philosopher Édouard Glissant’s Poetics of Relation (1990) and Philosophie de la Relation (2009). Relation acknowledges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y within wholeness or totality, and de-hierarchises power relations. Works by Alioune Bâ, Fatoumata Diabaté, Alimata dite Diop Traoré, Seydou Camara, Mohamed Camara, Emannual Daou and Youssouf Sogodogo exhibit a diversity of aesthetic approaches toward the theme of the body as a nexus of social networks, as a locus of memory, as marked by difference and as a site not only of desire, but of moral instruction. While Mali struggles with the violent after-effects of a military coup that ended two decades of peaceful democracy, these photographs commemorate that period of peace through their varied emphases on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tolerance and celebration of difference, the importance given to personal and national memory and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moral didacticism.  相似文献   
142.
情感交流是家庭代际关系中较难衡量、研究也相对薄弱的一个层面,父母子女间的亲密交往和情感沟通不仅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也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利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基于独生子女的生命历程视角,从方式、强度、内容和方向四个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情感交流状况,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以及子女生命历程中重要事件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代际情感交流更密切,但交流方式与强度受到居住距离和流动特征的影响;就业、婚育事件虽会降低青年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但也会增加见面和通讯频率。父母的资源和需求等特征对代际情感交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3.
谢序华 《北方论丛》2020,(3):94-101
学界一般认为,汉字的假借是通过借字表达词音("依声托事"或"借字表词")来实现假借的目的,但事实上假借是汉字所兼有的一种表达职能,只有形义统一、以形别(表)义的汉字才具有假借的职能;而汉语单音节词自身不能独立地区别(表达)一定的概念,又不能区别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汉语的词是不具有假借职能的。所以,汉字的假借,既不是"依声托事",也不是"借字表词(音)",而是"依形托事"。  相似文献   
144.
对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初30年的文学经验总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入手,来看待新的社会文化意识结构对文学艺术的历史要求,同时,这种要求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呈现的复杂动荡的变动关系.中国文学从未像这一时期的文学那样,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国家意识.但另一方面,基于创作自由的自主要求,作家、艺术家常常不适应高度国家化的管理方式,对过度干预创作自由的行政作风,表现出反感.由此造成一个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45.
歌曲的旋律与歌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旋律的创作既受音乐自身规律的制约,又同时受歌词内容的制约;旋律的建立和发展,总是要抓住歌词最基本的内涵,形象地与之结合,使之从单纯的文学变为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46.
哈萨克语的词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由于语言特点的区别,反映词义的语言形式也会有所区别.本文将现代哈萨克语的词义关系归纳为上下义、同义、反义、同音和多义等5种关系,其中同义关系的词又分为等值同义词和非等值同义词,反义关系的词又分为对立反义词、相对反义词和换位反义词,同音关系的词又分为根素式、派生词式和根素-派生词式同音词.  相似文献   
147.
本文阐述了尊重和平等在师生中的地位及作用,探析了尊重、平等是当今师生关系中最美好的关系,以及达到此种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8.
在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的现实决定了“家天下”为君、臣、民共同认可的观念。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历史上对它的指责代有其人 ,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明清之际启蒙学者。其中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主张最具代表性 ,他们的批判达到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9.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创新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焦点,而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制造企业的创新行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产业之间的互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界的关注。本文从创新系统观,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角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的机理和趋势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0.
哈达、叶赫、辉发、乌拉为明代后期海西女真著名的部落,又被称为扈伦四部。它们形成于16世纪中期左右,大致分布于辽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间。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四部之间形成了既依赖又冲突、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削弱了四部力量的同时,也为建州女真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并最终打破了明朝在东北推行的"藉女直制北虏"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