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56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822篇
社会学   228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Chinese society is entering a ‘period of chronic sickness’, especially hypertension, hyperglycemia and hyperlipidemia, resulting from a more easily available diet rich in animal fat and protein. The damage is greatest in rural areas where medical and welfare facilities are limited and patients present late, which they justify as needing to continue farming despite sickness. Thus, contrary to Parsons’s observation regarding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a patient’s sick role is neither ‘deviant’ nor separated from their everyday social role and lifestyle. Villagers might however be officially encouraged to regard biomedical, religious and traditional folk therapies as neither old-fashioned nor in conflict, but as a spectrum providing emotional/psychological and sometimes physical benefit, reinforced by returning to the greater community and family care existing before village social fragmentation. This recreation of a holistic perspective c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rural life, especially of chronic sickness sufferers.  相似文献   
172.
Objective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and monitoring a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 integrating hospital and community services.MethodA targeted literature review of primary health service evaluation frameworks was performed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mework specifically for remote communities. Key principles underlying primary health care evaluation were determined and sentinel indicators developed to operationalise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This framework was then validated with key stakeholders.ResultsThe framework includes Donabedian's three seminal domains of 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s to determine health service performance. These in turn are dependent on sustainability, quality of patient care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health service evaluation framework. The principles underpinning primary health service evaluation were pertinent to health services in remote contexts. Sentinel indicators were developed to fit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needs of the population. Consultation with key stakeholders confirmed that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was applicable.ConclusionData collected routinely by health services can be used to operationalise the proposed health service evaluation framework. Use of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which links policy and health service performance to health outcomes will assist health servic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s part of a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ycle.  相似文献   
173.
张翠莉 《晋阳学刊》2011,(1):106-109
1930年代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投资是在都市银行剩余资金膨胀、农村金融需求加剧的情形下展开的。这一时期农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在农村投资开辟了一个极好的渠道。商业银行通过农村合作社投资农村,对于调剂农村金融、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商业银行的这一投资活动并非出于“救济农村”的本意,又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4.
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虽然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双重身份的法律定位模糊,股权关系错位造成权责归属倒置,对基层社的独立自主经营造成干扰,难以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法人层级的趋势明显,信用社产权制度边缘化,面临"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预"的双重风险。深化省联社改革应渐进式改良,对省联社职能边界重新界定,强化服务、弱化管理,抑制其转型为银行总部的利益冲动。地方政府应通过职能转变合理履行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75.
社会上的每一次进步、变革,无不是从思想领域开始。中国的现代化,也应首先从思想领域进行。培养中国最大多数人口———农民思想的现代性就成为农村现代化乃至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和效益意识。只有采取种种措施重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劳动者的思想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6.
新产业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乡村工业化的成功模式。与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规模和范围经济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不同,新产业区强调柔性生产和持续创新。因而,新产业区在本质上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是对大规模生产的替代。新产业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发展经济学城乡二元结构和乡村发展依附城市的观点,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乡村工业化和乡村经济发展并不依赖城市,而是内生或相对独立的,拥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在新乡村工业化过程中,乡村经济的自组织所呈现出的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构成了新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对新产业区起源和演进的历史条件和内在机制的理论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7.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这一关键要素的支持与保障.文章依据统计资料,揭示出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着农村资金系统性流失巨大、商业性金融逐步淡出、合作性金融规模小实力弱、政策性金融业务面狭窄、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规范和保护、财政支农力度不强、"三农"风险保障机制缺失、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几乎空白等八大问题.提出了以"三农"金融需求为依据、财政资金为扶持、政策性金融为引导、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商业性金融为后盾、大金融为视角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8.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轰轰烈烈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包产到户,不是土地承包,土地是作为生产资料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具有稀缺性、气候性、位置性,是一种不动产,其经营方式应是租赁经营。土地承包实际上就是平均分配土地,不是经营方式,其使用价值终结,没有延续性。农村土地应实行租赁经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为农村土地租赁法,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和从事农业的企业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179.
张晓蓓  亓朋 《南方人口》2011,26(1):25-32
采用中国住户调查数据和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差异,并使用Oaxaca分解方法研究户籍歧视对差异的解释力度及其变动。研究表明,城市农民工无论在就业待遇还是就业保障方面均受到歧视。2002—2006年,农民工与城市工工资差异不断缩小,户籍歧视对工资的影响也相应降低;然而,农民工与城市工的就业保障差异在逐年扩大,户籍歧视的影响效应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80.
明娟  张建武 《南方人口》2011,26(1):48-56
利用《广东省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数据和区间回归模型,文章考察了中国农民工汇款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汇款动机。结果表明:迁移目标是农民工汇款量的核心决定因素,有回流意愿农民工的汇款要明显高于没有回流意愿的农民工;工资、当地工作时间和当地生活成本是影响农民工汇款的关键因素,工资越高,当地工作时间越久,农民工汇款量越高,但随着当地生活成本的上升,农民工汇款量受到较大的削弱;社会保险尚未成为农民工汇款决策的考虑因素,外出务工距离对有回流意愿农民工的汇款行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