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85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18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1157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8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宗教有两种思路:一是狭义的,将宗教视为和其他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并列而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社会精神生活现象;二是广义的,将宗教理解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理解为人性或生命存在的形而上学根基。根据两种宗教思路,宗教伦理有两种释义:着眼于个性形态,指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来的一套伦理规范,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等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伦理领域或伦理形态。着眼于共性意蕴,关涉的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价值生存模式,将人的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秩序指向了某种终极意义或终极信念。依此,宗教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探讨人类生存的伦理秩序和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一是人心道义秩序与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伦理秩序与意义共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有特色的文例形式,我们从对贞卜辞的判定、同字异形现象的判定以及两条卜辞刻写先后顺序的判定三个方面来细致研究对贞卜辞,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3.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44.
人是生活在秩序维度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处于不同秩序维度有关系。公共慈善也是如此。它有原始秩序的维度,也有扩展秩序的维度,在不同的维度里,有不同的价值。从特朗普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命运,可以见出慈善和慈善组织涉及到的不同维度秩序的冲突。更好地发展慈善和慈善组织,需要解决冲突,在不同的秩序维度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像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语言像似性是指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词序像似性是指词的组织形式和人的认知结构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主要受四个原则支配:顺序像似原则、距离像似原则、与说话人接近原则和文化规约像似原则。正确理解词序像似性的概念和原则,对目标语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语法是体现性语法,语言被视为意义资源系统,而非封闭自足的规则系统。系统语法和阶与范畴语法的一个变化就是体现述式的引入,体现述式是对层际或层内体现关系的一种建模由操作项和操作符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主要识别了插入、排序、重合、扩展、预选等五种体现述式,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对数量在体现过程中的体现述式进行跨语言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4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moral hazard principal–agent problems. The new approach avoids the stringent assump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utcomes made by the classical first‐order approach and instead only requires the agent's expected utility to be a rational function of the action. This assumption allows for a reformulation of the agent'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as an equivalent system of equations and inequalities. This reformulation in turn transforms the principal'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onlinear program. Under the additional assumptions that the principal's expected utility is a polynomial and the agent's expected utility is rational in the wage, the final nonlinear program can be solved to global optimality. The paper also shows how to first approximate expected utility functions that are not rational by polynomials, so that the polynom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compute an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nonpolynomial problems. Finally,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polynom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extends to principal–agent models with multidimensional action sets.  相似文献   
48.
以现有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试图寻找能解释各种典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和速度的理论框架。首先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分析了主流资本结构理论对案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解释程度和解释异同。然后结合公司的财务政策,定性分析了主流理论对于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存在解释异同的背后原因以及将主流理论融合的理论框架。认为从资金供需的角度理解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市场择时理论,可以将这些主流理论统一起来解释各种典型的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同时,发现以计量模型估算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推断资本结构调整到目标水平所需的时间,会误导人们对于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49.
在中国乡村社会,天主教的传播没有产生像欧洲社会那种瓦解替代血缘家族组织的社会后果,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与血缘家族组织发生了特定模式的融通。对此,本文通过呈现生活于河北赵村骆姓天主教皈信者,对其血缘家族关系与天主教教友的双从身份关系的一体化处理过程,来展现他们身为教友又属同一家族的事实。并认为,总体性公共秩序的民族国家转型,对均具有政治潜能的传统家族与制度性“教会”所进行的双向消解的祛建制性过程,提供了这种一体化的制度条件。在这一意义上,继承19世纪末以来由强大行政力量推动现代化特征的当下国家,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设计仍将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0.
姓名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证明。称谓是以本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姓名和称谓对于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对姓名及称谓的认知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一习俗在亲属称谓以及社会称谓习俗上也留有烙印。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人名的避讳为切入口,分析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的特征和差异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中日两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