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8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441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民商分立的商事立法模式是世界各国的立法发展趋势。民商分立体制下存在着两种商法立法模式:独立的商法典和单行的商事法律。这两种立法模式各具利弊。对于我国来说,妥当的选择是舍弃商法典模式,在单行法的基础上以一部商法通则予以统率。  相似文献   
32.
“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中国农民工流动是由来自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双重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是流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建立集信息、服务、培训三维一体的城-乡社区互动网络模型,使农民工在农村、城市社区双方的努力下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33.
为了加强科学和工程人才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的一致性,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最新发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通过3个维度构建K-12科学教育体系,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8个"科学和工程实践",7个"跨学科概念",4门学科领域的"核心概念",这标志着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我国科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4.
经济效率内生增长是对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率关系的动态描述,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把影响经济效率增长的诸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模型中进行分析。影响和决定经济效率内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金融因素、知识与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和制度因素,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和机理对经济效率增长产生作用,并在协同的基础上形成经济效率内生增长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5.
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层次的实施,具有养老保险给付收入再分配性质和功能。文章提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理论架构,包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功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差距与收入再分配系数联动;养老保险统筹给付适度水平检验,等等。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要素,构成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理论框架。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收入再分配理论,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选择、养老保险统筹模式设计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政府部门制定养老保险统筹方案的重要逻辑线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6.
经济学时间框架是一定经济学思想体系所依赖的时间背景条件,它限定着相应逻辑分析的解释边界。古典经济学的时间背景包括历史时间和作为资源的时间,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时间背景是机械力学的静态时间,演化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时间背景转变到热力学与进化论交集的时间,而目前仍存在的尺度缺失制约着经济学的时空分析能力。作者认为,经济学应该学习借鉴相对论和社会学的时空观,补充构建基于即期相对时间并结合经济时空场域的新一代分析框架。新框架有利于经济学在分析现实世界中选用更合适的逻辑时间概念,突破传统静态分析范式,从只聚焦于均衡时点转变到真正关注过程。同时,放松过于严格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更好地达成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7.
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概念以来,社会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但是,将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领域却鲜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在厘定社会建设相关概念基础上,尝试构建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便为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38.
A critical need exists to challenge approaches to nursing home care due to rigi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hospital-like cultur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resident care needs to move toward 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by addressing the organizational,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 nursing home facilities, a process often known as culture change. In response to this need, the 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 (CMS) has created funding for pay for performance (P4P) nursing home incentive programs to allow nursing home providers to receive CMS reimbursements for culture change in the facilities. Through care staff interviews, site observations, and a document review, this qualitative study assesses the impact of a Midwestern state P4P incentive program in three participating nursing homes. Using a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E-B) policy orientation framework, this study examines culture change through a focus on policy,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study settings.  相似文献   
39.
弱势群体保护问题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公法学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在继续完善传统公法意义上的相关保障性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一方面以服务行政理论为理论依据,要求弱势群体保护由当下的“政治负责”向“社会负责”过渡;另一方面,社会帮扶制度又以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支撑,要求政府由高权强制型向怀柔服务型转变。在实践中,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应遵循政府与社会“两条腿走路”的基本逻辑,而该制度的构建应秉承若干基本思路:破除观念束缚,培育和构建公民社会;丰富社会主体形式,弥补行政保障不足;完善其他社会帮扶途径。  相似文献   
40.
Little is understood about the scop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use in practice for agency-based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and still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such practitioners acquire and avail themselves of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bout ICT tools. This study asked a sample of social work field supervisors (n?=?371) to describe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CT use, to rank the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of their agency, to describe the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ICT use in their organizations and to operationalize environmental opportunities for acquiring new skills and knowledge. The authors examin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echnology use: asking i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related to uptake in the professional context, and if self-reported individual resistance to innovation and change can explain voluntary adoption of ICT tools. The results offer a portrait of how agency-based social workers are using technology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 describe how these supervisors learn about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for practice, and highlight the gaps i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mong agencies, pointing to direction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