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6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9篇 |
民族学 | 86篇 |
人口学 | 92篇 |
丛书文集 | 229篇 |
理论方法论 | 191篇 |
综合类 | 1208篇 |
社会学 | 746篇 |
统计学 | 3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22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429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27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21.
史应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2):35-39
以礼学为主干的郑玄经学常常在学术史研究中被认为是“ 纯学术”,可是经学自确立地位以来,就是一种政治统治学说,这是不容否认的。产生于一 个特殊时代的郑学,为什么就只是“纯学术”?这问题在近年的经学史研究中已经有人提出 疑义,但还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从郑玄礼学的历史依据、现实针对性和以《周礼》为核心 的政治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郑学的所谓“非学术”意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2.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俊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1):103-109
文化研究在国内学界的盛行经历了一般异域理论的传播途径:平行译介、专文研讨和专著研究,但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又有特别表现,如网络参与、刊物角色转换、两岸三地学者共同关注和海外学界的介入,使构成文化研究的研究表现出分化的趋向,其中隐含的知识立场和价值判断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23.
张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2):93-97
中国封建正统史观至两宋而趋于理论化;以“居正”、“一统”、“严夷夏之防”为核心内容的两宋正统史观不仅反映出宋代史学思想的演变和史学政治功能的强化,而且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剖析两宋正统史观是解读传统史学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24.
刘世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语言学侧重形式研究,其本质特征是描写;文学批评侧重内容研究,其最大魅力是阐释。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文章试图说明文学文体学的这种跨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25.
刘笑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122-125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式始于1990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中国译界在认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时,只是从西方译界的理论入手,而忽视了文化研究这一根本。因此,文章从文化研究这一本源出发,高度概括了文化研究的特点。而后,梳理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史,并总结二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展望,为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6.
翻译理论研究能走上系统化、科学化和客观化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言学的发展。不过,语言学派翻译研究者大多把翻译研究纳入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这一做法不能全面反映翻译学科的根本性质。这种范式体现出单纯精准科学化的片面性,在翻译研究中并不完全适用。把人文科学中并不稳定的客体当作相对稳定的自然科学的客体来看待,在较大程度上抹煞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使翻译研究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规律研究。翻译实践不是一般语言活动,而是双语转换活动,是一种人文性极强的实践活动。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的翻译学是一门与语言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及信息传播学等学科相平等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27.
~~人际关系与唐代社会的豪侠精神@王立$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郝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相似文献
128.
刘培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3-10
金岳霖的为学,包括他的求学、教学和治学三个方面。它的历程分为学生时代、执教高等学府和在哲学所的岁月三个阶段。他考取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和旅欧访学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创办了清华哲学系,出版了《逻辑》、《论道》和《知识论》三部重要的逻辑著作和哲学著作,主编了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专刊。他在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期间,系统地批判了自己过去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思想,批判了罗素的哲学思想,重视逻辑学普及工作,主持编写了《逻辑通俗读本》和《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129.
王斌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57-61
文章通过对翻译研究方式和理论的概述,指出研究分类差别的理论依据以及翻译理论的前标准范式特征。任何翻译理论假设应具备明晰的结构以提供解释的充分性和可供检测的属性。基于多元学科研究成果的共享翻译研究范式应该形成。 相似文献
130.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
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
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
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
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
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