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56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对贾平凹的创作历程进行宏观梳理与跟踪关注的基础上,从"用笔写作的天才"、"游走在边缘的参悟者"、"非潮流化写作与'大陆文坛之独行侠'"、"意欲穷尽一切可能的'百变灵笔'"、"我是农民"等五个侧面分别勾勒出贾平凹作为作家的一些本质特征。这五个侧面在空间上的组合,使我们可以完整地把握到作家贾平凹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和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52.
善待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国家法律制度上为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由于正义观念、立法技术、利益分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习俗自身特性的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法律化的进路难以彰显其宪法地位和实践功能。从本质上讲,少数民族的习俗属于民族自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不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而应让少数民族自身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53.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的概要评述,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并下沉研究对象至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建构了2003—2018年雾霾污染(PM2.5)浓度数据,同时,以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经济质量,尝试将雾霾污染、人力资本与经济质量纳入统一框架;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揭示了人力资本视角下,雾霾污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深入分析了雾霾污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反馈作用及其中介效应。研究发现,雾霾污染显著降低了经济质量,并且人力资本扮演着雾霾污染影响经济绿色高质量的中介传导角色。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以PM2.5为代表的雾霾污染物每增加1个单位,绿色经济发展质量下降8.4个百分点;雾霾污染影响经济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064,经人力资本中介传导后的间接效应为-0.020;进一步分析显示,雾霾污染对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中雾霾污染对下游城市人力资本的负面影响更大,进而对经济...  相似文献   
54.
利用中国2011-2018年省份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探讨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在考虑城镇化、经济增长等影响贫困因素的基础上,减贫效应依旧显著;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显著,即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家庭增收和弱化收入差距的渠道影响贫困,但数据资源配置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相似文献   
55.
This chapter considers the promise of epigene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enomenon of voice hearing an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ccount for the links between voice hearing, trauma and abuse.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epistemic spaces and controversies, which surround the calls for a more 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re molecular focus of epigenetics. This includes the vexed question of how to invent and work with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are processual, indeterminate and contiguous with the biological, social, technical,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These challenges are posed for sociologists, psychosocial researchers and molecular biologists, who when theoriz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re often trapped by an individual/social dualism or bifurc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The chapter explores evidence from the Hearing Voices Movement to draw out the issues at stake for addressing biosocial matters.  相似文献   
56.
The Quality of Stakeholder-Based Decision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increased use of stakeholder processes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quality of decisions these processes produce. Some claim that stakeholders make inadequate us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and are all too ready to sacrifice technical quality for political expediency. This article looks to the case study record to examine the quality of the decisions from stakeholder-based processes. The data for the analysis come from a "case survey," in which researchers coded information from 239 published case studies of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These cases reflect a diversity of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agencies at many levels of government. Overall, the case-study record suggests that there should be little concern that stakeholder processes are resulting in low-quality decisions. The majority of cases contain evidence of stakeholders improving decisions over the status quo; adding new information, ideas, and analysis; and having adequate access to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ources. Indeed, data suggest that it is the more intensive stakeholder processes--precisely those that have aroused recent concern--that are more likely to result in higher-quality decisions.  相似文献   
57.
中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调解的历史传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的法律制度。2008年4月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一起相邻排水纠纷调解过程中,借鉴瑶族传统的纠纷处理习惯法,吸纳瑶族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价值,圆满地解决村民之间的冲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表明瑶族习惯法在当代中国纠纷解决中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8.
法院调解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法院调解自身具有优势,加上重视非诉方式已成为世界的潮流,我国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法院调解也迎合了法官的心理和利益需求,当前法院调解处于繁荣景象。为使法院调解真正能发挥作用,我们应认识到法院调解与和谐社会不能画等号,去掉强调调解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法院调解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59.
民间调解是当代替代诉讼解决纠纷(ADR)的重要方式,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仲裁、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国目前民间调解存在立法、运行、效力不统一和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借鉴当代西方各国和地区\  相似文献   
60.
就信息智能中介检索的基本概念、模式结构、有效的智能中介检索以及中介检索服务的可适应性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分析和研究.同时,还就信息智能中介检索的松弛查询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