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77篇
民族学   64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359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教师正视自身所承载的教育使命,处理好教育与科研、生存与发展、个体与组织等一系列关系。本文从高校的非营利组织特性入手,紧扣教师作为非营利组织成员应充分强调其职业理想与价值实现的这一特点,指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尊重与保护教师的理想信念,构建积极有效的“对话”关系,分阶段地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教师个体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2.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63.
邢崇 《民族学刊》2020,11(4):52-58, 129-13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64.
赵晓宁 《民族学刊》2022,13(7):50-56, 143
表征的空间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议题,但在民族村寨领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民族村寨空间生产是关于空间-人-文化三者共存秩序的复杂建构过程,其中村民弱小、碎片的空间实践机制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一 个移民羌村为案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空间生产的微观视角出发,对羌村的居住信仰、释比信仰、习俗信仪、羌年祭典四个方面信仰习俗的空间化表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人-文化三元互动中,羌民弱小、碎片化的空间实践使特定信仰习俗得以自洽地存续,新村表征的空间背后既是羌民“化他乡为故乡”的主体性呈现,更是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持守。  相似文献   
65.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er at SRI has been developing a new technology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autom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thin real- world contexts. The result of this work is a body of techniques for automated reasoning from evidence that we call evidential reasoning. The techniques are based upon the mathematics of belief functions developed by Dempster and Shafer and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cluding computer vision, multisensor integration, and intelligence analysis.

We have developed both a formal basis and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ng automated reasoning systems based upon these techniques. Both the form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1) specifying a set of distinct propositional spaces, (2) specify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spaces, (3) representing bodies of evidence as belief distributions, and (4) establishing paths of the bodies for evidence to move through these spaces by means of evidential operations, eventually converging on spaces where the target questions can be answered. These steps specify a means for arguing from multiple bodies of evidence toward a particular (probabilistic) conclusion. Argument construc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such evidential analyses are constructed and is the analogue of constructing proof trees in a logical context.

This technology features the ability to reason from uncertain, incomplete, and occasionally inaccurate information based upon seven evidential operations: fusion, discounting, translation, projection, summariz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gisting. These operation are theoretically sound but have intuitive appeal as well.

In implementing this formal approach, we have found that evidential arguments can be represented as graphs.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modification, and interrogation of evidential arguments, we have developed Gister. Gister provides an interactive, menu-driven, graphical interface that allows these graphical structures to be easily manipulated.

Our goal is to provide effective automated aids to domain experts for argument construction. Gister represents our first attempt at such an aid.  相似文献   

66.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其公正性屡遭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对该政策的根据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事实上,理性约定和平等原则构成其法律基础,循环累积因果论和帕累托最优为其提供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唯有从这两方面厘清该政策的正当性根据,方可消除种种分歧以及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和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67.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68.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野下,现代性无论是在社会存在还是在社会意识层面,都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就现代性诸矛盾现象的深刻本质或其哲学基础而言,乃是近代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现代性哲学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在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必须克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普遍、高度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9.
本文假定透明交易者对额外投资机会回报率的标准差(方差,投资风险)存在暧昧,这种认知暧昧性抑制了透明交易者的投资行为,会导致风险资产溢价过高及社会福利损失.透明交易者是暧昧厌恶的投资者,其投资决策依据光滑暧昧厌恶模型,需求函数呈现连续且光滑的特征.而不透明交易者,通过支付一定的信息获取成本获得私有信息而具有信息优势,他们是标准的风险厌恶的投资者.通过构建理性预期均衡,本文的研究发现:初始资产严格为正的透明交易者将获得严格为正的超额收益;提高信息获取成本将减少不透明交易者的比例,从而增加风险资产溢价,降低福利水平,因而不是一项好的管制措施;而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交易者暧昧性的举措总有利于提高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70.
可以把不同社会的不同政治生活看成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不同应战模式.这类应战模式在奥克肖特看来,可以抽象地划分成为两种极端的"理想类型":信念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人们正是通过在这极端"类型"的中间地带作出移动与调整,来使社会适应来自外部与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由于近现代以来人类理性的盲目膨胀,各国应对时代挑战的政治类型在本质上都严重偏向于信念论政治.信念论政治在显现自身合理性的同时,也把人类拖到了极其危险的意识形态政治之中.而解决之道就在于,以向怀疑论政治的适度回归来打通走向后意识形态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