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7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94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0篇
丛书文集   262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1948篇
社会学   244篇
统计学   25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互联网的诞生与迅速成长,为真正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中国的网络空间亦已具备公共领域的雏形和基本功能。但现实的网络空间仍处于自然状态,存在诸多不足,受网民素质、行政监管、经济利益等因素的掣肘,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避免治疗比疾病本身更糟的原则下,多措并举,网络的革命性功能将得到放大,从而有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2.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scholarly interest in conceptualising schools beyond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s, as sites and agents of democracy. Yet this interest is often underpinned by a narrow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focusing solely on schools’ public and social aspects. To capture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schools more fully, this article suggests adopting a deliberative systems approach, which conceptualises democracy as differentiated yet linked sites of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s and views schools as one such site. Using this approach as a broader framework and drawing on the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wo Japanese schools,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 under which schools can become a meaningful part of deliberative systems. It reveals that schools contribute to deliberative systems when they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children’s everyday practices and deliberative actions in the public space. In light of the findings, this article suggests conceptualising schools as a ‘mediating space’.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以传统茶馆空间特点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总结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出了茶馆内外空间设计必须以满足消费者享受服务,信息交流,体验文化氛围与欣赏表演展示的需求,并以此为设计切入点。最后,本文对于具体设计方法提出了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4.
外层空间物体的登记国是指依《登记公约》进行登记的一个发射国。当存在多个发射国时,应当共同决定登记国。在无法达成一致时,应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登记国。如果外层空间物体所有权转移给其他发射国,可以进行变更登记;如果转移给非发射国,则不能由非发射国进行登记,但非发射国可以对外层空间物体行使管辖权或控制权。外层空间物体的登记对登记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85.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86.
知识共享的条件与簇群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知识共享的环境入手,深入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市场条件和可进入条件,并进一步结合簇群理论,以广东东莞的IT制造业簇群为例,对簇群中存在的信任机制、有效的知识获取和组织间的知识连接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簇群机制。  相似文献   
87.
网络负面问题及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明的到来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信息欺诈、黄色泛滥、信息安全受损、网民人格异化等网络负面问题.产生网络负面问题的伦理根源是网络自身的特点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网络空间的道德冲突使网民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之中;网络法律和道德建设的滞后使网络负面问题有可乘之机;网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了网络负面问题的形成.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整合传统伦理资源、扬弃西方网络伦理理论、强化网民的内在道德自觉,是消除网络负面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8.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成功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通过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剖析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言行,找到其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他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城乡空间失衡等问题,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克服空间异化现象,推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