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83篇 |
免费 | 418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31篇 |
劳动科学 | 22篇 |
民族学 | 161篇 |
人才学 | 196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6224篇 |
理论方法论 | 1013篇 |
综合类 | 7794篇 |
社会学 | 556篇 |
统计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414篇 |
2022年 | 404篇 |
2021年 | 483篇 |
2020年 | 410篇 |
2019年 | 381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275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474篇 |
2014年 | 947篇 |
2013年 | 892篇 |
2012年 | 1328篇 |
2011年 | 1472篇 |
2010年 | 1188篇 |
2009年 | 1096篇 |
2008年 | 1227篇 |
2007年 | 873篇 |
2006年 | 727篇 |
2005年 | 602篇 |
2004年 | 626篇 |
2003年 | 594篇 |
2002年 | 476篇 |
2001年 | 433篇 |
2000年 | 294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2):66-70
新文化运动后期,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使中国历史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从此马克思主义与启蒙便产生了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启蒙思想的递嬗轨迹和特殊内涵,深入分析启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相影响的特殊过程,揭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系,重新审视启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凸显启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众说纷纭。从当代世界和中国现实情况、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和文化价值多元的统一、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传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吕振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
学习历史,依据我个人片面的粗浅的经验,可以分作"约""博""精"三步走。"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与历史知识打基础,选读有关经典著作和历史著作。"博"就是扩大知识领域和眼界,不只是要博览经典著作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著作,而且要博览现代、近代、古代各家的历史著作和史论,博览有关原始资料性的主要书籍和文物,还要阅读其他学科同历史有关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4.
董四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2-88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的思想就传入了中国,梁启超在传统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贯通中对它进行解读;早期国民党人在批判资本主义,建构民生主义中对它进行评价;无政府主义在反传统中认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虽然各有局限性,但又各有自身的意义。以十月革命的经验解读马克思主义,遮蔽了对马克思思想早期传播的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珍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34(6):72-76
进化论思想与唯物史观同为近代中国影响广泛的思想。二者的传入时间接近,并且都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随着进化论思想在现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质疑,唯物史观早期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也经历了重新的审视。文章从近代思想史发展的事实出发,重新厘清两种思想的关系,并具体论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能否从广义上归结为一种进化论的思想,以及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是否经历了一个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俞琴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4):373-375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在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作用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政治现实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位于欧洲的波兰和位于亚洲的中国这两个特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被这两个农业国所接受;两国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加以解释、理解、贯彻和应用;在近现代历史中两国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其作为指导思想原则的作用;在遵从本国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转变其各自的思想和意识;两国间存在哪些异同;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经验中分别能够汲取哪些教训等等.重点放在这两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成功与失败的文化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赵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袖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的政治家和活动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多是从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对德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倍倍尔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具体问题、无产阶级政党的具体斗争方式与斗争策略问题、以及妇女解放事业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黄枬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1-11
该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精神上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和其他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对经济、政治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在近百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它的前进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0.
吴德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人格的塑造需要以哲学理论为理念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是多学科人文知识的结晶,包含有丰富的科学、艺术、逻辑等众多人文知识的人格因素。如果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地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们提高参与意识、思辩能力和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