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发现当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性别角色教育意识、性别角色教育内容、性别角色教育形式和性别刻板印象四个方面,其中尤其以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较为明显或严重。在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在职学前儿童教师培训,提升其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适当措施尽量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教育还应体现出渐进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高中生学业成就归因、心理韧性与心理资源投入之间的现状及其关系,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问卷、中学生心理资源投入量表、中学生心理韧性问卷对111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高中生学业成就归因整体呈内归因倾向,心理资源投入与心理韧性整体处于中上水平;(2)高中生内归因显著预测心理韧性与心理资源投入,心理韧性显著预测心理资源投入;(3)高中生心理韧性在学业成就内归因与心理资源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农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在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取吉林省各市、州470名农民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认为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的平均水平,且在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与危机事件、风险事件、事故、冲突和紧急事件相比,突发事件是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它至少包括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这五个构成要素和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可控性和机遇性等六个主要特性。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必须以此为基础,做到未雨绸缪,预先准备。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农民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人格类型、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随机抽取吉林省各市、州470名农民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的平均水平;大多数农民倾向于内倾性格,情绪稳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孙崇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69-74
儿童在早期就具有推理能力,但这种能力可能是推理的低级形式,随着年龄和相关知识的增长,儿童逐渐表现出推理能力的高级形式。儿童推理时需要借助于元认知功能,与表面相似性的类比推理相比,儿童在解决结构相似性的类比推理时更加依赖元认知功能;元认知能提高三段论与条件推理等各种演绎推理的效率。通过外在的、恰当的教育措施如元认知训练,可以提高儿童推理的效率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孙崇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1):85-88
遗传学研究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完全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影响中学生人格个体差异的环境因素主要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对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很小,主要是非共享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人格个体差异的变化。另外,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对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还存在年龄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认知负荷是指学生在学习或任务完成中进行信息加工所耗费的认知资源总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资源有限理论、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认知负荷的三种类型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均较为密切。在认知负荷视阈下,“减负”策略可以从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两个方面努力,具体包括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构建图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与涉猎范围等。 相似文献
10.
孙崇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47-51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思路主要包括托伦斯模式、费尔德曼模式与索耶模式。结合当今信息化时代学习的特征,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具体策略,包括以网络为平台建立知识建构的学习共同体、利用智能终端提高大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性、注重非正式与偶发的学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