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宋玉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76-81
从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僧肇佛学的逻辑进程。第一,有无思维建立在"是"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并试图对事物作出是与非、真与假的判断,僧肇对此加以批驳,认为如果不对"是"的思路加以反思,就无法明确大乘佛学对于"真"的认识;第二,经由对"是"的相关思维的批判,僧肇佛学使大乘佛学在"真"观念上的见解凸显出来;第三,借助于《中论》的论证,僧肇认识到大乘般若学的"真"观念与"空"的学说相联系,从而实现了"真"与"空"的辩证反转;第四,通过"空"的真相肯认与"真如实相"的呈现,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觉"顺而就在逻辑与宗教悲情上获得了圆成。 相似文献
3.
西周之初,统治者吸取殷商末年暴政失民,早坠"天命"的教训,对政治法律制度等进行了"维新".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对政治法律思想的"维新".周人对天命观的改造,并因此而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纲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反应,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说的底层解释模式是天人合德的宇宙哲学,具体表现为气感论学说以及这一学说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特点。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理论,业感缘起学说是其突出的特色。气感论与业感说的关系反映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差异,但因为“感”这一学说而使儒佛二种文化又具有某种沟通的内在基础。研究这两种学说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与演变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宋玉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5-50
基于佛教中国化历程的考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特质。研究认为,在中国固有的人文理性这一文化基调的引导下,佛教文化本土化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心性哲学层面的深度拓展,这一过程大致发生在唐初、五代末宋初、明末、民初,这4个阶段的中华文化特质主要表现为人文理性的拓展与心性哲学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需要以教育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思路,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多中心的广泛参与.在国家与地方、宏观与微观之间形成合理的、富有共性与个性特色的统筹试验治理策略,以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完美协调。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统筹城乡教育将面临一系列“统筹”难题——既有教育系统内部本体意义上的统筹困挠,义有外部各种礼会和政治既得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它们与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展开深层利益博弈。统筹教育改革之谓“统筹”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通过平衡与协调争取事实利益与价值利益最大化的曲折过程;“统筹”不好,则改革难免夭折于襁褓。鉴此,文章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概念、历史与现状”四角度对其进行动态耕犁,方是清晰把脉中国下一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深入治理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这个世界包罗万象的总的理论和信仰,在给世人带来和平与希望的同时,也导致紧张和冲突。人类在经历了宗教不宽容、不自由乃至惨烈的战争之后,终于意识到了宗教或信仰自由的极端重要性。宗教或信仰自由也因此由少数国家宪法保障的人权发展为一项普遍的国际人权。随着中国签署甚至批准众多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中国人民正在日益充分地享有国际法上普遍确认和保障的宗教或信仰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8.
宋玉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6):127-129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对传统儒道文化的批判过程;但是,由于受到汉语语言及其传统文化体系的广泛影响,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也是受到了儒道文化在思维取向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许多文明精华 ,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限制其消极层面的影响 ,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燕行录》的考察可见,明清易代后,朝鲜在“中国中心主义”的概念上主观地将“中华”与“满清”分离,在政治上视满清灭明为“夷狄攘中国”而继续认同前明旧制为正统;在文化上固守先王法服,视清国为“蛮貊之邦”而不无鄙夷.这其中既不乏遵奉正统的高傲正义感,又存对明亡的惋惜与对清兴的无奈,甚至还有着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略带矛盾的历史正义现.透过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朝鲜燕行使者在中国的游历观感,不难发现朝鲜精英在文化与政治认同上的矛盾、复杂心理.朝鲜政治归属上的失落加深了其在文化上对胡风满俗的成见,而文化上的鄙夷又导致了他们与满清“蛮貊政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