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和解的必经途径。马克思为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由实体形态占主体向知识形态占主体转变,生产关系由实体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占主体向以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转变,社会政治生活关系由封闭性、等级化转向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社会生活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4.
源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是我国公共治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并被经常用来裁剪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却忽略了"治理失灵"的存在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元治理理论是对治理理论的批判、超越,更符合中国"强政府"的基本国情和偏好科层治理的历史惯性。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元治理理论可以成为相应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解读都没能克服单一片面的人的属性论,将人的存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界定为人性,没有关注到外界环境对人性生成的重要作用。人性“生态化”将人性理解为人现实存在性,它由四种属性构成即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价值性,四种属性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四种属性同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需要从社会内部构建“善”与“大爱”的制度、文化与道德,将自然的繁荣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流的无障碍,才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一切问题。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缺少关怀意见,根据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必须对技术创新实行生态化转向。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是技术创新实行生态化转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探讨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还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获得了新内涵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异化理论,它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形式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自然的历史是一个不斯异化与超越异化的过程,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异化的解决而解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超越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技术创新最终目的和企业最大利益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论辩之风使争鸣各家非常注重逻辑思想 ,而尤以墨家将“辩”作为一门学问而达到先秦逻辑学顶峰。人们对于墨家逻辑学的成就是较有共识的 ,但在研究过程中将墨家独特的“辩”学简单比附古希腊之三段论或印度之因明学说 ,忽视了墨辩形成的根本根源 ,那就是墨家成员重实践、重科学技术的实际活动与心理历程。墨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综合与总结。墨辩之达到先秦逻辑学的最高成就是与之直接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