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学及社会科学学术史上,研究本土化是一个不断提起的议题,在多个学术领域均有学者提出过"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论述。本研究认为,有关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主张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学科引入/应用论、理论验证/修正论、问题意识本土论、理论解释特殊论和文化/学术自主论。不同类型的主张基于不同的知识论、方法论预设,涉及到本土化论题的不同层面,对本土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由华东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合作撰写的《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一书,是一项对个人研究者来说规模相当浩大、历程十分艰辛的研究工程的丰硕成果。作者们自一九八八年十月起,首尾历时四年,深入到位于浙江省钱塘江畔的一个小村落中,收集了该村从土改起直到当前的有关政治、经济、收入分配等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负责干部历年《工作笔记》、农户家庭收支帐目在内的数量庞大、范围广泛的历史档案资料,又一再深入到每家农户与每个当地干部处逐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和开放,各种相互矛盾的观念潮水般向青年涌来。青年一代将作出何种反应?他们会不会丢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而彷徨四顾?或在他们当中会出现哪些新的道德因素而充实和丰富我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内容?如何在变化的时代对年轻的一代进行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如何在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下而始终保持共产主义道德信念?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人格的内容是什么?要回答并解决这些现实生活提出的严峻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青年道德意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曹锦清 《社会观察(上海)》2013,(3):12-13,1
土地制度安排是理解30年变革的重要线索,好坏因素都很多。现在土地制度改革的空间很小,怎么改难度都很大。这本账算起来相当复杂,要全面地看。过度以意识形态去判断,对分析事实不会太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曹锦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宋代庆历年后,经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南宋初年的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论孔安国、郑康成。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尚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乎论经,况传注乎?”汉唐以来群儒固守,不敢稍加怀疑的“传注”遭到了猛烈攻击。传统的章句训诂之学被否定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五经本身也逃脱不了或疑、或讥、或毁、或黜的命运,走上“凌夷衰微”的末路。在熙宁变法中充当保守派首领的司马光面对这“疑经惑古”的局面,愤愤地说:“后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数篇,己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巳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染上了怀疑症。一代学者名流如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人不信经典、攻击传注不遗余力。这股疑经思潮怎么会形成的?它对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在哲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本文拟从经学的演变角度来分析一下宋代理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8.
9.
写在法国大革命旗帜上并相继载入各国宪法和诸多人权宣言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本身就隐含着极其深刻的矛盾。不过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人们并没有领悟到“自由”和“平等”这两个价值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在当时,这两大价值目标具有共同的“敌人”和相近的内容。 最初,“自由”一词是针对“束缚”和“奴役”而言的,那么,谁受到谁的奴役和受到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