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祥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进行比较逻辑研究,必然要涉及对逻辑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比较逻辑的性质、类型、比较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的关系以及比较研究中的可比性原则、价值评估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如可行性和必要性问题、比较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的关系问题,我们已在有关的文章中作出了探讨①。这里,笔者再就比较逻辑的性质、可比性原则和价值评估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关于比较逻辑的性质在讨论比较逻辑的学科性质时,有必要先对“比较逻辑”这一术语作出说明。在我们的认识中,“比较逻辑”不是“比较的逻辑”,而是“逻… 相似文献
2.
3.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16-119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初表达,应为\"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化\",是指将科学社会主义能动转化为具体行动指令,并以其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用认识论话语来表达,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是指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观念,并用以具体指导中国实践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首倡“中国化”,并对为什么要“中国化”及如何“中国化”等做了具体阐发。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具体化”这一认识论概念,并以其替代“中国化”这一政治性表达。因此,在他那里,“中国化”即“具体化”,二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从认识论看,“中国化”涉及的是理论实现过程中的理论具体化这一认识中介环节,它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事实性认识具体转化为中国实践所需要的应用性认识的过程,也即我党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对“中国化”认识论意涵的揭示,不仅深度阐明了“中国化”的本质,也为我国“中国化”研究或党的理论创新研究,指明了进一步思考的认识论维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7.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26-29
我国解放后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与局限。这就是:将"逻辑应用"当作"逻辑理论",用主观臆断代替分析论证,而为求得名辩的逻辑地位,则采取捕风捉影、曲解逻辑义理等手段。这些现象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名辩研究的健康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认为《指物论》的思想素材突出于墨,它是针对墨家的指物观而作的,其文体不是客难主答式对辩体,而是立、破相间的驳论体式。在对《指物论》作解的同时,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指物论》的新认识,指出《指物论》乃是一篇论述名物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9.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刘劭的"辩难"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人物志.材理》中,刘劭深入探讨了"辩难"的实质、目的,提出了"辩难"的五种方法,讨论了辩论者的素质问题,其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名实论》作出了新的诠释与分析。认为公孙龙的“名”即事物的名称。他提出的“正名”原则 ,正确地揭示语词符号 (名 )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性 ,而其所论名实关系 ,已不限于语义学方面 ,而且涉及到了语用学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