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6-20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聂文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69-73
洛克对同一性问题的研究 ,在其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洛克认为同一性命题不是天赋的 ,同一性也不是天赋的。同一性观念是在经验基础上经由比较而形成的。并对同一性的矛盾作了独到的双重考察。洛克对同一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质。洛克哲学中的同一性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仁慈是亚当·斯密德性论的四种基本德性之一,它与正义都是促进他人幸福的德性。亚当·斯密的仁慈德性呈现出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斯密对仁慈德性的价值评价和其社会作用不对称;2.仁慈德性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内在冲突。斯密仁慈德性的这种内在矛盾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37-41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理论和现实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一体两面关系、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相互离异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功能与价值关系。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现实关系除包含二者逻辑层面关系的内容外,还有一个特殊方面,就是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功能与价值关系要在历史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史与道德生活史)以动态的方式双重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需要与两个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认为社会历史中的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人的需要是复杂的 ,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多样性与层次性 ,唯物辩证法地看待人的需要 ,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26-30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在广度、深度上的历史进展,伦理学呈现为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再到当代的生态伦理这一理论发展的逻辑阶段性,这一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截然分立的否定,而是一种包含吸收了前此诸阶段合理性、积极性于自身的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学界日益关注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成果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我国,经济伦理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人们关于它的许多结论和看法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逐步接近"经济伦理真理",学科也才能逐步完善。为了深化我国经济伦理研究,推动经济伦理学科建设,本期刊发一组笔谈,七位作者就经济伦理研究从不同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经济伦理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新领域,学科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本刊欢迎读者关于这方面的确有真知灼见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47-52
“看不见的手”是古典经济学论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优越性的有力论据。在亚当.斯密看来,“看不见的手”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与统一,具有难以言喻的伦理价值,但“看不见的手”潜含了过程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等伦理缺陷,具有历史的暂时性。 相似文献
10.
聂文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9-12
亚当·斯密作为十八世纪重要的伦理学家和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需要出发,在消费伦理上力倡节俭、反对奢侈,其伦理观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斯密的这一消费伦理观在现当代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