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赵益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17-125
当前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迎来了新契机。从行政与自治关系视角切入,结合多案例比较后发现,面对农村人口、土地与文化等主要维度的空心化问题,以行政引领自治实现组织重构、责任重塑和价值重建是推动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合理导向。但与此同时,行政与自治良性关系的达成不仅是行政力量持续硬件投入的结果,还应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关注到自在生活底色的传统乡愁意涵对村民社会联结、经济联结和文化联结的深刻影响,从行动逻辑、利益逻辑、认同逻辑着手,在自为的实践发展中共同找回乡愁,从而更好地调动村民作为自治力量的参与活力,以行政对自治的有效引领切实提升农村空心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张大维赵益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8-57
村民自治的源起,是乡村基层治理创新的产物。如今,村民自治已走过四十余年,乡村社会虽经历巨变,但创新精神始终如一。近年来,村民自治发源地广西宜州稳步推进区级、乡镇、村屯多级治理单元的协调联动,形成了区委领导、部门统筹、乡镇保障、村屯探索、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的叠加组合效应,在三治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出以系统型自治的基本模式为主轴,以内生和外延的特色发展模式为两翼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分别形成了党领民办自治模式、村屯联动共治模式、“大党委+网格化”服务治理模式、老人协会参与治理模式、党群合力联防自治模式、公共空间协商共治模式、乡贤助力参与治理模式、文化产业融合治理模式等八种村民自治新模式,领路村民自治在建党百年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乡村基层治理要素优势叠加和村民自治创新经验拓展,提出了迈向成熟的系统型自治新课题,以及优化的新策略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赵益晨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6(1):140-148
乡村治理共同体的重建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寻求有效联结机制促进乡村私人生活与公共秩序的联动运转是关键要点.研究发现,互为表里的协商与情感是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既有基础,对把握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联结机理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建构情感性协商框架进行案例比较发现,情感以其顽强的文化韧性渗透于关系、利益、组织等要素互动的协商过程,是乡村社会秩序的共有底色和运作基础,协商则具有调和传统秩序与现代规则的工具性功能,在乡村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共同体联结纽带由情感依赖趋向情规复合的自在演化,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联结机制提供了可行进路. 相似文献
4.
在公共卫生风险背景下,社区的协同治理机制如何带动居民的有效参与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代表着社区领导力量、外部资源以及内部资源的各防疫主体在防控中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性特征,且社区内部资源的居民能够作为抗疫主体协同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在高风险情况下,居民与社区的合作离不开信任的长期维系,信任则基于信任演化机制通过复合性信任关系得以构建和转化,从而推进居民逐步参与到社区协同治理结构之中。为构建长期的社区信任关系以应对高风险社会的挑战,社区风险治理措施应立足常态化,明确开放透明、多元参与的方向;以公共服务建设为载体,以惯习沉淀社区互信,激发居民日常社区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