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有"齐物"、"齐言"和"齐论"三方面的内容.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正好构成了对事物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完整认识,不可偏执.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齐"并没有否定"不齐",而正是以之为中介,"齐"的内涵才得到充分的展开.  相似文献   
2.
《易经》文字古奥,成书体例独特,自古号称难读.短短五千言,历代为之注疏、说解之作汗牛充栋,众说纷纭.致使有时《易经》的难读,不是难在它无解,而是难在它能解的可能性太多,甚至多种解说之间相互冲突、矛盾者所在多有.众多解说当中,不可能都对,孰对孰错,何以评判?追根溯源,当然还是要回到对《易经》文本的把握上.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 1月 30日~ 1 2月 4日 ,“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台湾方面有中华易经学会、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1 4所大专院校与研究团体 2 0余人与会 ;大陆方面有中国周易学会、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1 9所大专院校与研究团体 50余人与会。会议成果综述如下 :第一 ,大会共收到易学论文 38篇 ,内容十分广泛 :1 )《经》与《传》的研究。有台湾大学哲学所博士生李国玺对《易传》语言性质的研究 ,台湾辅仁大学哲研所硕士生王涵青对《系辞传》的研究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谢荣华对《易…  相似文献   
6.
从宇宙演化论或生成论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实际上,<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主要是一种存在论而不是宇宙论,<老子>的"道"也主要是由人的思维对存在作出本原性思考而得到的一种认识,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最终根据;而这种本原和根据又体现为多层次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8.
萧萐父主张哲学史研究"或纯化""或泛化""两端互补"。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是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胡适这部书既有对中国哲学史研究之"纯化"与"泛化"方法的成功运用,也有一些误解和失败的地方。从学理上分析"纯化"与"泛化"的方法及其在胡适运用中的得失,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船山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易学研究,其哲学思想之精髓也是通过易学来阐发的。船山易学主张"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的易学原理观、"四圣同揆、彖爻一致"的《周易》文本观和解易方法、"占学一理,占义不占利"的易学占筮观以及"象数相倚,穷理尽性"的象数与义理统一观。船山又以其易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絪缊而化生"论为架构的哲学体系。"絪缊论"是船山哲学的本体论,"化生论"反映了一种"天地之化日新"的积极乐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郭象解"逍遥游"义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郭嵩焘认为失庄子之旨。他联系《庄子·天下》庄子自言其道术特点,乃上与造物者游,言下之意,像鲲鹏那样的"大"者,遨游于高空才是逍遥者。同时,郭嵩焘认为,"齐物论"意味着"强天下而齐之",会导致"是非相乘,哀乐滋繁"的局面。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矛盾。但是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的角度理解郭嵩焘解庄的内在矛盾,依然能发现其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