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均齐体和对称体这两种格律诗体式的雏形,在初创期诗人的诗中就已经存在。对它们进行自觉运用并使之基本成熟的,则是新月派诗人。这两种体式便是后来格律体新诗的基本体式。它们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存在着西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陈本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105-107,128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论除了具有流派的创作意义外,还具有超流派、超时代的美学意义。非个人论直接来自济慈的"否定能力"论,后者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学思想。非个人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其实质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情感,这即是非个人论的深层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本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艾略特影响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思想,主要是诗的非个性论和形式论。这两个文学思想的来源,可以通过济慈的文学思想而追溯到康德美学的形式论。此外,这两个文学思想还受过其他诗人和文论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本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63-65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的实质意义给与 :主体建构对象就是给与对象意义。这是讲求读者建构 (再创造 )文本意义一路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本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5)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 ,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还原方法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本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4):58-62
完整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分为“悬置”、“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三个步骤 ,也可以说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方法。它们体现着“返回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态度。英伽顿和日内瓦学派都在各自的现象学文学批评中运用了前两种方法。其结果之一是造成这些文学批评的一定的“文本中心”现象。 相似文献
7.
陈本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4):73-75
抒情诗的情感性质不同 ,诗的题材就不同。而诗的情感性质是由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中国古代道德性质的文化决定其抒情诗的主导情感是道德情感 ,这种情感所决定的题材主要是外在的社会性题材 ,这与西方抒情诗的有关情况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陈本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6):95-100
俄国形式主义的\"纯形式\"文学本质论基于康德美学.但这种\"纯形式\"概念是依据感觉(\"陌生化\"感觉)经验来确定的,因而剥离了康德美学\"形式\"概念中的主体性意蕴.这说明这种文学本质论的美学基础中还有经验主义美学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审美知觉的特性:知觉即想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本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
审美知觉的特性在于那知觉同时又是想象.其实质是:那知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符合了,或者说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审美知觉的内在动力是审美情感:正是审美情感使一般知觉变成了具有潜在想象性的审美知觉.知觉即想象,这无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还是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来说都如此.当然,两者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本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8-26
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学本质论与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文学本质论都是形式主义性质的,但它与后两者又有所不同。通过对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艾略特和瑞恰兹等人的文学思想的追溯和清理,我们可以发现,新批评的文学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形式美学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此外还有实用主义和实在主义等现代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