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60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篇 |
民族学 | 23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904篇 |
理论方法论 | 244篇 |
综合类 | 3632篇 |
社会学 | 71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296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422篇 |
2006年 | 420篇 |
2005年 | 391篇 |
2004年 | 355篇 |
2003年 | 330篇 |
2002年 | 274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an H. Langford 《Risk analysis》2002,22(1):101-120
Existential, or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isk perception provide a nove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ssue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humanity, such as fear of death,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isolation and meaninglessness, as these anxieties are a function of existing, or being-in-the-world. These fundamental anxieties can be related theoretically to the ways people perceive risks within social and cultural milieus, and can also be used practically within case studies, as demonstrated in the three examples presented, which examin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od-related risks,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via a mixtur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echniques.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possible insights that can be gained from taking an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on risk perception, and relates notions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ly-oriented societies to the existential challenges faced by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相似文献
2.
ZHOU Guang qing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4)
基于增辟一个本体论角度以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发展规律的主张 ,从本体论角度对名词“时”的形成过程、词义引申、派生词系的基本动力和内在规律进行考察 ,认为中华先民立足农耕生活的实际 ,反思和筹划自己的生存方式、追求生存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并使之获得语言“意义”的标记 ,是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规律 ,它可以解释“时”的一切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3.
试论制度的技术本质 --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问题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不同学科基于各自的分析目的,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制度理论,而技术哲学特别是社会技术哲学是从新的视角来思考制度的技术本质,技术哲学语境下的制度是社会技术的“物”化,是一种规范的、重要的“社会技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中,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其哲学的性质,中外哲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的理解。我们认为,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表现出的哲学立场,一方面表明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也表明,恩格斯此时的哲学世界观还停留在"费尔巴哈派"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探究”是杜威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可以看作是杜威思想的核心方法论,用探究概念来建构杜威的思想体系,可以把杜威在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知识论、逻辑思想等相邻领域的理论整合起来,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杜威在这方面的思想全貌。杜威的“真理观”、“发生学方法”、“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等也可以纳入到这体系之中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普通话教学传统模式的弊端,尝试贯彻创新原则,力图在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实践创新教育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7.
环境哲学缘起于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哲学追问。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种极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中蜕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常态”,因而有必要予以哲学考察。灾害哲学虽有可能从灾害学或环境哲学中产生,但迄今未戍为现实。而此二者之外的生态理性哲学则探究了世界的原初整体性,创构了生态化综合方法,因而为灾害哲学的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生态理性哲学还以灾疫伦理为入口,为灾害哲学的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黄跃宁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53-54
"跨掉的一代"这场运动及其文学作家和作品对于国内部分青年读者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恐怕还是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太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运动及作家和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让国内青年读者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蔡定彬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立德树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及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德树人必须抓好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明晰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要锻造过硬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道者,要创新立德树人的方法和手段,要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同时,高校也要对哲学社科工作者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其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李维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他的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张先生的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的存在与特点,辨析了中国哲学的活东西与死东西,主张融会中西哲学之长,建立以唯物论为基础而吸收理想与解析的新的中国哲学,对我们今天思考与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