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易传》看来,天地人无不具有自己特有的价值。天地自然的价值在于生化万物,圣王的价值在于顺天应人,化成天下,贤人君子的价值在于致命遂志,而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保合太和”,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等。这些不同的方面相资相济,和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融为一体,就是“太和”,即最高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3.
唐明邦 《船山学刊》1996,(2):158-168
魏源生活在中国社会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历史转型期。他是在中国人民经历长期闭关锁国之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历史人物。魏源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饱受传统儒学教养。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举起近代早期启蒙思想的大旗,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呼号社会改革。他的经邦济世思想,深深打上《周易》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帛书《易传》大抵上反映了战国末季至汉初的易学思想,一方面它与今本《易传》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在《周易》解释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和“以德占《易》”、“拟德而占”的观念,反映了孔子先其德义而后其祝卜的思想.《衷》提出了“《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不但与战国末至汉初人们对《易》义的概括相合,而且纳入了“五行”的概念.帛书《易传》的阴阳说属于宇宙论性质,它将天地、阴阳、动静、刚柔和文武等构筑为一个有序的观念系统,并聚集在乾坤二卦的内涵中.帛书《易传》包括八卦卦气说和《损》《益》卦气说,二者均为其阴阳说的表现.帛书《易传》十分重视乾坤说,《衷》有“三说”和“详说”,不过在内容上与《文言传》不同;而《二三子》则反复阐述“龙德”,重视其“神圣”之义,这是为其政治哲学服务的.总之,既要看到帛书《易传》对今本的继承,也要看到二者的区别,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汉初易学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5.
论汉儒易象观与茶山的易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本之《易传》,凭借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转换话语系统,提出了新的易象理论,重建了偏于天道的象学体系。丁茶山一方面坚持汉易立场,反对王弼义理之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检讨汉代易象学说,实行了对汉代易象的重建,推动了汉代象数易学乃至整个易学的发展。茶山之象学研究,与中国清代乾嘉前后易学研究遥相呼应,形成了东亚汉易复兴的思潮。  相似文献   
6.
《易传》除《杂卦》而外,均成书于孟子、荀子之后,司马迁之前,其成书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系辞》、《文言》、《彖传》、《象传》、《序卦》、《说卦》、《杂卦》。作者除《说卦》为汉初方士儒,《杂卦》为汉武帝以后的汉儒所作外,其他基本上是战国末至秦、汉初的子夏后学所作。《易传》的出现体现了百家争鸣以来,儒家"以神道设教"构建儒家化形上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易传》是先秦诸子时代德育理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为当代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随着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道德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而《易传》德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将为此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9.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诚斋易传》是义理派史事宗非常重要并独具特点的著作.此书思想与程颐的《伊川易传》相一致,并注重人事,引史传印证《周易》,将《周易》一书的本质概括为通变,并确立以心为主体的本体论,引史证经只不过是达此目的手段而已,是对意义世界的展示,杨万里关于意义世界的学说认为"易之道,天理而已",认为这个理想的意义世界的核心是"中正"原则,其根源是天理,由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意义世界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