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61篇 |
免费 | 332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49篇 |
劳动科学 | 203篇 |
民族学 | 521篇 |
人才学 | 342篇 |
人口学 | 196篇 |
丛书文集 | 3266篇 |
理论方法论 | 793篇 |
综合类 | 7654篇 |
社会学 | 1518篇 |
统计学 | 4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1篇 |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491篇 |
2022年 | 518篇 |
2021年 | 632篇 |
2020年 | 591篇 |
2019年 | 433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293篇 |
2016年 | 402篇 |
2015年 | 637篇 |
2014年 | 1481篇 |
2013年 | 952篇 |
2012年 | 1041篇 |
2011年 | 1138篇 |
2010年 | 1088篇 |
2009年 | 995篇 |
2008年 | 1104篇 |
2007年 | 844篇 |
2006年 | 709篇 |
2005年 | 668篇 |
2004年 | 538篇 |
2003年 | 482篇 |
2002年 | 440篇 |
2001年 | 445篇 |
2000年 | 300篇 |
1999年 | 168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萧育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产生市场经济,而是商品经济培育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同样有市场经济。判断它们的性质,最根本的是看其生存的社会经济制度。海南建立特别关税区不仅是市场经济客观环境的优化,而且在体制上要求建立政府为之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论述了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与三方等价原则即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国民支出是相通的;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国民经济核算中关于生产和使用的范围、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第三产业中的各种公共性服务;经济学理论著作中长期对生产、分记、使用范围的误解,根源可能在于前苏联195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统计工作更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国民经济核算问题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按照市、区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汪集街道是全区街道第一家、第一批完成集中“三讲”教育的县(处)级单位。同时又是市纪委李云飞书记的联系点。历时三个月的“三讲”集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街道班子成员深受教育,受益非浅。“三讲”集中教育结束后,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街道党工委把整改落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教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深刻地领会其“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丰富内涵,寓狠抓工作落实于“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大中型国有企业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党委本着“有声势、有特色、有实效”和先进性教育与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原则,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员队伍实际,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李思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3):262-268
本文以《成都商报》的媒介符号特征考察入手,以“传媒与日常生活分析模型”为依据,论述了大众的日 常生活的“三重结构”,提出了传媒符号与日常生活的对应性观点。作者把大众传媒的新闻符号和广告符号作为两 条并行的符号线索,考察《成都商报》在符号生产上的“平民化”定位。作者认为,媒介营销成功的市场定位,不仅 要求能锁定目标市场,更要求深入地了解目标市场,了解目标受众与日常生活结构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和符号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内涵,既有经济标准,又有政治标准,也体现了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蕴含了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接着分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昱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萌芽,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成为独立的消费单位和副业生产单位。西周时期,父系家族公社被农村公社所取代,父子孙三代父系大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经春秋,农村公社和三代父系大家庭逐渐瓦解。战国初,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