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89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358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篇
  2025年   2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医与书法     
古代书论中,“中和”是书法艺术之审美原则,是品评书艺之重要标准,也是对儒家“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审美意识之具体体认.然而仅以儒家视角理解书法之“中和”原则未免失之狭窄;以辩证法立场解释“中和”,的确勉强,且失之宽泛;以美术形式规律与其它艺术角度把握“中和”,亦少书法独有之文化背景.“中和”作为书法原则之确立,与中国文化之多门类多层面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之内在联系,于此,不妨将医道与书法作一番深刻之详参比照,用古代医道(理论)理解书法“中和”原则,可以发现此一原则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指向书法艺术形式与人.与自然之最终统一,即“天人合一”,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艺术最高最理想之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
3.
4.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从孔子、子思到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 ,故“礼”、“乐”并称。在先秦儒家诸子看来 ,“礼”既是社会人“视、听、言、动”即社会行为的规范 ,又是稳定社会秩序、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工具 ;“乐”的功能则是“治心者也” ,即陶冶性情 ,导人向善 ,使人志清德洁、道德高尚。所以 ,“礼”与“乐”的关系是外在规范与内心化导相结合以达到“仁政”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乐”在儒家理论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美学观而言 ,先秦儒家诸子认为礼乐的本质是“中和” ,礼乐之美以适中和谐为最高境界 ,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则进一步使“中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的新人生论是在吸收了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某些思想因素杂以作者新理学的人生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人生哲学意义的新人生论思想体系。新人生论认为,宇宙是一切事物之总名,人生是人的全部生活,理性是天道和人道的调和力量,道德的和与知识的通乃为中和及通。艺术、宗教、自由意志、幸偶、人生术等基本范畴在他的新人生论里有着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冰心早期的散文集《往事(一)》、《往事(二)》、《寄小读者》的文本,从她的散文描写的对象、语言的风格、表现的思想主题这三方面来论述冰心的散文创作对儒家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魏光峰 《殷都学刊》2007,(1):141-143
中和”思想是孔子全部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儒家思想中至为宝贵妁价值标准,是指导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致天人之际的和谐的准则。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全的文明与和谐。孔子“中和”思想对于处理好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在美学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船山无心作书家。但其书艺的意境美有四个方面:文质彬彬,雅致妍妙;以势达意,曲写心灵;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心手相应,变化多姿。  相似文献   
9.
“中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 ,通过对“中和”思维方式发生的研究 ,不仅可以探索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发生的一般规律 ,而且可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人的实践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探讨了“中和”思维方式发生的自然、社会条件 ,论述了“中和”思维方式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彤江 《船山学刊》2013,(2):173-178
对李道纯思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在各个方面已取得了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中"与"中和"范畴研究;本体论研究;辩证思维研究;心性论研究;内丹学研究;老学与易学研究;三教同玄思想研究;与其他学派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与专著的综合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李道纯思想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有些方面依然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