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95篇 |
免费 | 628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99篇 |
劳动科学 | 82篇 |
民族学 | 466篇 |
人才学 | 132篇 |
人口学 | 40篇 |
丛书文集 | 2339篇 |
理论方法论 | 452篇 |
综合类 | 5078篇 |
社会学 | 625篇 |
统计学 | 1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481篇 |
2023年 | 984篇 |
2022年 | 1001篇 |
2021年 | 1068篇 |
2020年 | 915篇 |
2019年 | 695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169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374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92篇 |
2009年 | 407篇 |
2008年 | 411篇 |
2007年 | 345篇 |
2006年 | 290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套餐”比喻为中部的一次“盛宴”的话,哪几个城市真正能够“饱餐一顿”呢?这是目前中部的“达芬奇密码”。 相似文献
2.
乔占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叶赛宁是俄罗斯苏维埃时代的抒情诗人,但由于生于乡村和受基督教的影响,所以,他的人格与诗歌创作都带有鲜明的双重性:既歌颂祖国新时代的城市工业文明的到来,又眷恋故乡农村的田园生活。他是一位地道的田园诗人,祖国与故乡是他生命之根、创作之根,他的诗中凝聚着“俄罗斯魂”。 相似文献
3.
4.
5.
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着教师队伍长期建设不足、短期培训较多、服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限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振兴乡村教育,针对我国40所乡村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和教研基本规范、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最为突出。为此,本研究围绕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借助智能化平台开展教师基本素养培育,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借助智能技术开展大规模“诊课”与系统化教研,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帮助乡村教师开展精细化学生管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借助线上教研社区资源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工作环境权以劳动者职业健康与安全为基础,突出劳动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亦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职业病防治法》作为农民工职业病预防、诊断以及救济保障的基础性法律,当前仍存在诊断机构义务承担较重、劳动关系认定妨碍诊断、工伤保险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规避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以及农民工缺乏职业病预防的自我参与等问题。因此,应以工作环境权实现为新的立法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病诊断与救济保障机制,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并构建农民工自主参与职业病预防的法律体系,最终实现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的全方位保障。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具有基础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发展推动力;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升凝聚力;坚持以共同价值为取向,提升整合力;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升社会动员力;坚持以自我革命为关键,提升综合能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村改居”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衍生物,其治理有效对新型城镇化以及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二重性理论,以L社区为例,分析留存于“村改居”社区的乡村结构的约束性与能动性,具体阐述社区行动主体如何从认知障碍到认知调适后逐渐适应社区,并利用乡村结构不断推动社区资源再造与规则重塑,以及再造的社区新结构反作用于行动主体的全过程。实现“村改居”社区乡村结构再生产的关键在于发挥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发动关键群众、提供活动平台以及利用情面规则重塑文明生活秩序与情感治理规则。 相似文献
9.
10.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实施乡村振兴和追求共同富裕的新时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新时代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备现实基础,但也面临思想认知困境、参与主体困境、经营管理困境、发展环境困境。为此应通过普及常态化的农村现代化培训站以增进思想共识和技能提升,构建共同富裕原则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以科技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确保集体“三资”增值,优化健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以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