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7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715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1004篇
人才学   169篇
人口学   51篇
丛书文集   3087篇
理论方法论   614篇
综合类   5512篇
社会学   975篇
统计学   123篇
  2025年   215篇
  2024年   495篇
  2023年   998篇
  2022年   825篇
  2021年   821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556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630篇
  2010年   619篇
  2009年   645篇
  2008年   945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叶中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作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由于王天成先生率先披露其论文被抄袭、继之有网络热烈讨论和《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遂无可置疑地成为刚刚逝去的2005岁末最大的突发性学术事件——北大教授贺卫方称之为“周叶中教授事件”。  相似文献   
2.
3.
浩程 《决策》2004,(9):61-61
政治是什么?是帝王将相统治老百姓的方法和手段,还是阶级斗争的代名词?是一种统治策略,抑或是以社会权威的名义来决定的人类活动?是王道政治,是霸道政治?是美丽政治、魅力政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宝义中,在这些形形色以的修饰词下,政治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着教师队伍长期建设不足、短期培训较多、服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限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振兴乡村教育,针对我国40所乡村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和教研基本规范、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最为突出。为此,本研究围绕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借助智能化平台开展教师基本素养培育,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借助智能技术开展大规模“诊课”与系统化教研,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帮助乡村教师开展精细化学生管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借助线上教研社区资源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承  Luo Yan 《孔学堂》2022,(4):40-48+148-155
祭公谋父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德治与礼教,他主张“耀德而不观兵”的治理思想,反对滥用武力,主张推行修德、利民和文教的治理策略。在礼治天下的问题上,他主张依照先王所定下的礼制制度来构造依礼和谐的天下秩序。祭公谋父的政治思想中蕴含了共同体意识,他将天下看成是一个有中心、有边缘的差序格局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和平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价值,亲亲尊尊是保证秩序稳定的伦理和政治原则,而尊重传统、尊重礼制的普遍共识,对于解决共同体成员的分歧来说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徐新建  Chi Zhen 《孔学堂》2022,(4):19-29+130-139
科学幻想创造了与现实科技对应的科幻世界。在同远古叙事相关联的意义上,不妨将科学幻想称为“反面神话”,并由此创建从人类学考察这一反面神话的科幻人类学。“反面神话”以现代科技为根基,通过形塑镜像般的科幻世界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其中,与科技关联的一切都被重新聚焦、映射和放大,既作为反观,亦作为预言。通过科学幻想的全球传播,人们开始弃旧迎新,接受科技式的世界观、生命观乃至科技主义的意识形态。于是在宛如轮回的历史循环中,世界进入了复归式的明天。其中,现代人类不仅与神、灵物和英雄渐行渐远,甚至日趋与地球的其他物种相分离。与此同时,被前沿科技“武装到基因”的新人类——“科技人”则在成为有望换届接班的“智神”。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科学幻想不仅对此加以描绘、展示,甚至参与和加速着这一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家伊·布宁以其“严谨的艺术才能”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大量以乡村生活为内容的作品中,短篇小说《莠草》非常集中而又典型地反映了他在这类题材小说的写作特色:通过多重时空交错下淡化的情节,以平静的情感和平淡的笔调叙写主人公悲苦的人生,在沉静中表达布宁对俄罗斯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强烈同情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体现出布宁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正>十六国北朝的正统建构,突破了王权在种族血统上的藩篱,推动了汉人天下中国观的第一次调整,打开了汉人接受非汉政权的突破口;他们自居“中国”,促使“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中华”名号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凝聚在了一起;他们以实现统一作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推动“大一统”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期待;他们自认华夏,确立了以华夷观为中心的民族观,在承认夷夏之别基础上推进柔和夷夏、混同一家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或族群。这一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物是实证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重要一环,是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载体,是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重要物证,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看,当前广西仍存在县级博物馆不重视少数民族文物的常态化搜集、市级以上博物馆缺乏征集古代民族文物的意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在征集过程中运用不充分、各级博物馆对民族文物的征集过于注重独特性等问题。因此,必须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物征集的同时,转变文物征集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一是明确少数民族文物的时限与外延;二是坚持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三是注重少数民族文物的共性与时代性,以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