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7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566篇
劳动科学   58篇
民族学   129篇
人才学   448篇
人口学   172篇
丛书文集   951篇
理论方法论   1630篇
综合类   3603篇
社会学   1624篇
统计学   73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830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712篇
  2011年   826篇
  2010年   735篇
  2009年   761篇
  2008年   630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福利》2005,(6):50-51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面对孤老残幼痴呆病傻的弱势群体,杨金花同志三十年如一日,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负和艰辛,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关心、爱护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黄冈的福利事业,用心血和汗水为孤老残幼构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将社会福利事业视同自己的生命,将孤寡  相似文献   
2.
安徒生童话深具儿童精神 ,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中国儿童文学自身成长的足迹 ,梳理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为思考自身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3.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4.
《现代交际》2007,(8):19-19
由于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一群不到20岁的年轻人半年就在河南境内的二十多个县市作案六十多起。  相似文献   
5.
电视在传播媒介多元化时代仍是儿童群体接受广告信息的最主要载体。该文以宁波市某小学8岁、12岁儿童为样本,从认知方武、受影响来裸、家长和教师的广告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电视广告对儿童认知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对广告目的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而清晰,但怀疑程度不断增加,家长是儿童的主要认知影响者。并据此为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传播环境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跳房子PK玩拼图★ 一根烧过的松枝,在凹凸的黄土地上划几道横竖的格子,一脚提起,单脚跳跃,沿格子踢一块碎石,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丰富内涵的阐释,则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8.
近代上海地区由于欧风东渐,社会风俗与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却依然保持其相对恒定的性质.游戏作为民俗事象,在近代上海社会风气变化中又呈现了新的特征,而通俗小说在反映世俗生活中所形成的游戏特征和游戏观念,既有对游戏之俗传统的继承,又呈现了风俗变异时期新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8,(9):F0004-F0004
为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与国外儿童福利事业接轨,拓展福利功能、河南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先后与挪威FXB、美国WACAP、美国半边天、美国新希望、香港主流梦工厂等国外20余家慈善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10.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