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9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1831篇
劳动科学   184篇
民族学   169篇
人才学   258篇
人口学   55篇
丛书文集   3648篇
理论方法论   769篇
综合类   5701篇
社会学   921篇
统计学   166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376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490篇
  2014年   1060篇
  2013年   790篇
  2012年   1032篇
  2011年   1132篇
  2010年   1028篇
  2009年   1110篇
  2008年   1027篇
  2007年   865篇
  2006年   739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公共经济体制作为处理公共经济中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责任分工、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规则体系,其科学性高低,不仅对于公共经济生产力能否有效发挥、公共经济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和整个公共经济体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会对整个混合经济体的动力、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关键性作用。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考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乃是公共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而公共经济体制的科学化是公共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因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完善的公共经济体制为根基。构建一整套系统完备的公共经济体制,更需要按照科学的功能目标和正确的指导原则加以统筹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移民的健康、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再次引起国际上关于环境变化、人口迁移与公共健康研究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分析了后疫情时期人口迁移的发展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国家内部人口迁移规模随疫情有效防控逐渐恢复,但跨境人口迁移规模较疫情前明显收缩;"局部化"的全球人口迁移模式短期内仍将持续;移民群体表现出对生计、健康等更显著的脆弱性。环境变化、人口迁移与公共健康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只关注两两关系)将是后疫情时期人口迁移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人口迁移理论需适应人口迁移发展而创新,人口迁移政策应增加移民的声音,公共卫生系统建设需同时考虑气候适应性和移民包容性。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提前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国际移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起以强调企业家政府的创新精神以及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引领了全球性的政府改革潮流;而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辅之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等,试图弥补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此方面的缺失。本文将简要地把两者加以分析,试图找到一种综合的观点:新公共服务理论唤醒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服务价值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以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为例进行调查,就农民合作组织在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组织的组建需要、难题、困境和作用等进行思考,探索农民合作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善治之路,农民合作组织是实现村庄公共产品供给上下沟通的有效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7.
当下社区治理存在社区冲突持续不断和小区早衰等各种困境,充满挑战。为更清晰地理解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困境,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通过探讨"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哲学及话语三种传统建构以及个人与国家间的联系机制,可呈现出国家与社会间互相建构的关系,进而构建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公共生活转向,并发现社区、小区中存在的关系性、政治性及利益性三种公共生活。从国家与社会互构关系的角度看,多发的利益冲突理应引发相应的转型:社会冲突之所以持续是因为社区和小区中利益性公共生活的缺失,同样也是因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矛盾无法转移使得利益冲突各方持续对抗。为解决这样的困境,在建立能使利益性公共生活正常运行机制的同时,亦应随之构建出契合的配套制度,以实现社会良好运转和国家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8.
虽然雅尔塔体系从没有规定美国单方面制定国际规则并单独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独一无二的实力和地位,美国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主导国(霸权国),进而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它也因此将国际公共产品视为自己的国际政治工具,尤其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工具。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美国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凸显,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消费者",逐渐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修正者、建设者,甚至是供给者、创新者。中国角色的变化源于中国实力的变化,既包括经济实力等的增强,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政策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影响。"一带一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由中国提出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的一种全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并且从多个维度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 人们把针对政府的骚乱、冲突,与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冲突、技术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统统纳入公共危机范畴.上述现象有其共性,并且有十分重要的共性.  相似文献   
10.
刘重 《城市》2009,(5):49-52
一、国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做法 (一)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改造与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时代.除了提高农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能力外.其余巨额资金投入主要由财政来解决。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是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