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3篇 |
免费 | 44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3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60篇 |
人才学 | 41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255篇 |
理论方法论 | 58篇 |
综合类 | 2229篇 |
社会学 | 217篇 |
统计学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731篇 |
2011年 | 250篇 |
2010年 | 250篇 |
2009年 | 230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边缘 28号房间 每天下午五六点,当中关村的白领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往家赶的时候,饶荣祥也骑上他空空的三轮车,从中关村往北,清华南门往东,左拐上双清路,走1000米左右,就到了海淀区城乡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八家村。从八家村牌坊拐进一条尘土纷飞的马路,走200米。右拐,一字排开五六个红砖砌成的院子,饶荣祥的家,就在第一个院子。 确切地说,饶荣祥的家只是这个院子 相似文献
2.
柯华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158-165
科斯的方法特别强调相互性,从而导致我们从总体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交易成本是法律经济学的关键词,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于策略行为,所以现实中的科斯命题放在法律博弈论框架下会得到比较好的理解.纳什均衡的自我强制性为法律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由此我们初步提出了法律实效主义大纲. 相似文献
3.
4.
20 0 3年 ,两位学兄朱明忠和尚会鹏的大作《印度教 :宗教与社会》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同行、同事和友人 ,他们自然要赠书与我。他们赠送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更主要的是让我分享他们的感受 (苦与乐 ) ,分享他们的成果 (苦乐果 )。他们出版的书已经不少 ,我读他们的书也已经不少 ,从中获益当然也就不少。这一次 ,我想把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印度是神秘的 ,大家都这么说。但印度神秘在哪里 ?最简单最直接的答复是 :印度的神秘主要来自印度教。一旦走进印度 ,要想真正比较深入地了解印度 ,就必须对印度教有一个较全面和较系统…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哲学思维科学的研究再一次成为人们深度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一研究广泛涉及到中西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志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18
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对节能工作提出了挑战。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和提高节能工作的效果,从国外经验来看,能源教育是一个现实和有效的途径。本文从能源教育的必要性及国外能源教育的经验入手,提出了中国发展能源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孟繁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3):44-46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10.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95-100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