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75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795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法学古代文选所涉有的修辞现象较为广泛 ,本文从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法古文中选取夸饰、警喻、代称、委婉、引用等辞格进行分析 ,以供学习法古文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
3.
陶磊 《浙江社会科学》2020,(4):145-154+160
传统儒家经典的价值关切,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并不统一,其既关注德性之正,又关注群体之治,正与治之间不存在统一的宇宙论基础。关注德性之正,可以《诗》为代表,其宇宙论以人心、人性为中心;关注群体之治,可以《春秋》为代表,其宇宙论基础是天。《诗》亡然后《春秋》作,反映的是古代政治的核心关切从正转向治的历史变迁。《尚书》的有德者有天下的观念以德性为政治合法性之基础;《周礼》之王与官制的分离,反映的是指向于治的政治权力的独立,其合法性基础则是基于天道的秩序。指向于群体之治与作为治权基础的天,是高于天地二分格局之上的天。经学核心价值在本体论虽是二元,然在认识论上则可以统一,这是两种不同追求的学术可以综合的基础。传统中的今古文学与汉宋之分,都可以从求正与求治的不同上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4.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郑杰文 《齐鲁学刊》2001,(3):98-102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随着社会历史的剧烈变迁及社会文化的变化,传统的儒学渐渐发生了某种转换,这种演变在清代进一步展示为经学的实证化趋向。经学的实证向度既以文化历史变动为背景,又与科学价值地位的提升相联系,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思想史意蕴。在经学的实证化过程中,文字、音韵等学科本身似乎也经历了由“技”到学的演化。在传统儒学中,语言、文字、天文、历算等本来属于具体的“技”或“艺”,清代学者在从理学返归经学的前提下,进而以小学、天文、历算等具体科学为治经的主要手段,并将科学的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融合为一,与之相应,科学也开始作为经学的一个内在要素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古文献新证产生的学术背景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界具有空前活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 ,各种学派的交流、碰撞 ,为古文献新证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大量地下新材料的发现 ,引发了对新、旧材料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为古文献新证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在疑古思潮的刺激和古史新证的影响下 ,古文献新证研究在 2 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作《春秋》的基本精神,《春秋》笔法的伦理教化精神规定了司马迁对当代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时代主流思潮的经学、儒学必然在其笔下得到如实反映;他本人的学术储备及家学的影响则使他能够对儒家经学及其他学术流派的剖析有准确把握,从而作用于其整体思想面貌的呈现,在人物时事的评论中透显着儒家思想学说的深刻烙印。这是由其贯彻《春秋》人文精神的立场决定的,也是他尊崇孔子、推重儒学之学术思想理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徐复观认为,董仲舒的经学解释与"天的哲学",塑造了汉代思想的特性,影响到先秦儒家思想在发展中重要的转折,在思想上的意义特为重大.徐复观从解释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之公羊学的建立,揭示其经学解释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董仲舒把阴阳五行的天道与社会政治人生之道贯通起来,构成了天的哲学;天的哲学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徐复观的解释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阐释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个性人格对他思想形成的影响;二是同情理解董仲舒其人及思想,一方面能深及他思想建立的动机和目的,另一方面能抉发专制政治对他思想的歪曲利用与后世小儒对他思想的片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