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8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83篇 |
社会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代的老有所为及尊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意义上的敬老尊贤,不但体现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待遇、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充分重视老人的治国经验和政治生活积累,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敬老尊贤是统治者兴孝道、行教化的基本手段,也是传统农业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根本需要。重老尚齿、敬老尊贤的道德风尚,在促进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2):99-100
目的:探讨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服都可喜,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组服尼莫地平,每次2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半年.用药前及用药后每6周给予简易智能痴呆量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得分情况.结果:都可喜治疗组总有效率82%,尼莫地平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MMSE、Blessed量表得分情况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都可喜治疗V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4.
唐星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08-110
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经济生活方式,都关系着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造物,以及这种造物的目的和加工制作方法。原始彩陶对泥土的发现和利用,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感知、适应、选择的主体性调适的能量。人们从陶土所折射出的生命潜力和精神意蕴中,不仅清晰的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结构中浓烈的尚土意识,还悄无声息地滋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5.
宗风是学术流派的最典型的特征,不仅包含学风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学者在生平经历、学术生涯中的操守品德,躬行实践等。关学宗风典型地展现于躬行尚实、自得造道、崇正辟邪、崇尚志节四个方面,反映了历史上关学学者的真气象,而且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学人的品行与践履。 相似文献
6.
该文陈述儒家的政治思想的由来,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评论其发展、得失,及其对中国社会具有“返本开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9-30,39
祭祀是《诗经》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研究祭祀诗,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祭祀诗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阐明周人尊天命、敬仁德、尚英雄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尚“和”心理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尚“和”心理的表现特征对个体创新的影响,继而得出尚“和”心理对个体创新的影响路径,最后做出了总结,并期望给予管理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史,都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律中,随着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尚的不同而不断变革发展的。本文拟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将彝族文学的历史性变革,即由原有的母语叙事模式全面转向汉语写作模式这一文化变迁现象,作为彝族文学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命题加以透视。同时,分析和揭示彝族文学变革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底蕴、当代形态、时代背景及未来走势。一、烙印:由母语叙事转向汉语写作的初期现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的转型过程,彝族文学同样顺应这一历史发展主流,较早地由原有民族母语文学形态踏上…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诗歌特色和成就长期以来在“元白”并称中被掩盖或曲解 ,本文论述了元稹的诗歌个性 ,指出元诗的美学趣向重点在于“风致宛然”的艳丽小诗和次韵相酬、属对精工的长篇排律 ;元诗的艺术渊源主要在于杜诗 ,另外还受到齐梁宫体以及诗人李白等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与白居易词中有异的风格。本文还论述了元稹的诗学批评及其与当时文坛的联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