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36篇
  免费   69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管理学   443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455篇
人才学   329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7746篇
理论方法论   1170篇
综合类   15726篇
社会学   1584篇
统计学   79篇
  2025年   17篇
  2024年   283篇
  2023年   545篇
  2022年   502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620篇
  2019年   502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457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1670篇
  2013年   1532篇
  2012年   1748篇
  2011年   2421篇
  2010年   2194篇
  2009年   1757篇
  2008年   1797篇
  2007年   1554篇
  2006年   1345篇
  2005年   1194篇
  2004年   1099篇
  2003年   1016篇
  2002年   902篇
  2001年   727篇
  2000年   583篇
  1999年   313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阿拉伯旅美诗人和作家中,纪伯伦受美国文学特别是惠特曼散文诗的影响较深。两人的文学创作在语言创新、韵律感、色彩运用、叛逆精神和神秘主义思考等方面极为相似,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共性,特别是近代以来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2.
3.
论李觏的诗     
李觏的志节与境况,决定了他的论诗主张,其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交游、时事、咏史、咏物、写景、咏怀。颇受皮日休、韩愈等人的影响,又有所不同,这种同与异和宋诗风貌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抚州市区内李觏的遗存和历代祭祀情况作简要、客观的记述介绍,为李觏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参照,其中,“龙马书院”过去少有提及,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伍振戈 《老年人》2004,(12):49-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飞卿)、韦庄(端己)、李煜(重光)三人的词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秀,从语言的审美艺术角度看,指“篇中之独拔者也”,即篇中形象鲜明、秀美俊丽、光彩照人之处。王国维的  相似文献   
6.
刘晓冬 《南方论刊》2007,(1):56-56,58
西方二十世纪初发生的表现主义创作思潮传入中国后,在文学领域具有了一定的中国色彩,相应的表现主义文学意义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本文试图大致的描述出在那几个方面二者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7.
构成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现象,带来了城市的差距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浪漫主义有继承(如浪漫主义精神),有发展(如某些浪漫主义手法),也有扬弃(如“夸诞”),从而形成了自己一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而这种“同”和“异”又自有其社会原因、思想原因和文学意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义平 《老年人》2003,(10):44-45
拜读了于沙先生的文章后,我是赞同他的看法的。他的“莫把歌诀当诗歌”的告诫,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指导尤为及时。可是,由此引发的“老干体”之争,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文人。”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昌盛时期,广大离退休干部莫不欢欣鼓舞。他们讴歌盛世风情,记录历史事件,抒发晚年情怀,体现了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老干部诗词的大量涌现,可说是应运而生,适时而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艺术百花争妍和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谁能说这不是现代文明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