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按照国家教委对高师学生加强“三字”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结合高师学生学习的特点,谈教授毛笔楷书的方法,总结为讲好基本理论,写好课堂范字,课外定量作业,明确教学目标四个方面,以达到高效省时练好毛笔楷书,并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连类写好钢笔字、粉笔字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关秀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3):116-119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书法,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书法的欣赏者还是创作者,都不可孤立地看待书法艺术之美。在新时代背景下,汉字的书写工具有了巨大改变,但汉字本身所富有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减少,所以汉字书写的艺术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正楷,其与中庸文化有着形与神、体与气般的紧密联系。汉字书写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发现并丰富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4.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但这远不是这位革命家兼书法家的全部。
他的字名闻天下,甚至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毛泽东同志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他,就是舒同。 相似文献
5.
孙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423-425
秦简牍书与秦小篆同出一源,但由于笔画与笔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在书法史、文字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相距甚远:秦简牍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它的流变历程直接关系到汉字主流———楷书的形成过程;而小篆更多地是充当探索古文字的一个参照体。 相似文献
7.
章琼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近些年来 ,有些学者主张将“五四”以后的汉字离析出来 ,称之为“现代汉字” ,并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建立现代汉字学。从汉字发展演变和纯文字学的角度来看 ,“五四”前后的汉字并无质的不同 ,将“五四”以后的汉字单独离析出来 ,称之为“现代汉字” ,理由不够充分 ;而作为“现代汉字学”研究对象的“现代汉字” ,应该包括汉字楷书全部发展阶段中的所有楷书字形 ,这也是现代汉字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旭宇,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收藏家、学者,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美国内申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 相似文献
9.
杨宏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4):23-26
北魏时期是楷书体式未定的开端时期,通过对这个时期石刻楷书字料、构形模式、构形层次、构形理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汉字发展到北魏时期仍然具有系统性和理据性,与秦代小篆和东汉隶书、隋唐五代石刻楷书、宋代雕版石刻楷书结构系统相比,北魏石刻楷书具有异写形体多、构形理据丢失较为严重、可分析结构层级上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