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98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19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是王夫之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或理想,是伟大诗人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才情,意味着灵心巧手、文心笔妙。“内极才情”是诗人灵心巧手的艺术显现,是即物达情、文心独运、声情动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充分施展。物理,即万物之理、人情物理或人伦物理。“外周物理”意味着与物通理,理随物显,呈现神理,得写神之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这一命题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而且适用于各类文艺创作;不仅符合古代文艺的创作实践,而且对当代文艺的创作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而意乃与外物交感而生,是偶发不定的。因心之恒定,故可以存养以理,立之为志,用来监督意念的发生和方向。因意念之不定,故不可仅诉诸意念以诚意,而要“以志观意”,使意念有所遵循。其所遵循者就是已正之心或素养之志。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王夫之解释说,正心是无事时的存养,而诚意是接物时的省察。虽然无事时心皆合于理,但是接物时意念发动则有可能不合于理。这就需要时刻省察意念之邪正,以防止意念对已正之心的颠覆。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但是,通观王夫之的论述,他始终坚持正心为先,诚意乃正心之巩固。在他看来,没有心中之理则,诚意根本无从谈起。这与他坚持“复礼”先于“克己”一致,因为只有以礼作为标准,克己才能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4.
5.
周丽琴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3-16
天理与人欲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王夫之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欲观。其主要观点是理欲合一、理寓欲中和导欲于理。王夫之的理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深刻地阐明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提出了导欲于理、以理制欲的主张。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许苏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1):28-38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驳难,吸取利玛窦以"实有"释"诚"和艾儒略关于"元质总无变灭"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发展了元气本体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以克傲为本"的观点,扬弃其"认识自然即所以认识上帝"的观念,吸纳其几何学方法之精义,提出"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说以及"惟质测"能"即物以穷理"的新格物说、重视抽象推理能力的新致知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关于"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自由意志为"善恶之原"、人性发展是"涤旧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就当代学者来说,如何从经验考察来验证人是否有先天或普遍的道德情感会是很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议题。从道德心理哲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张载以及王夫之的道德理论。探讨他们对道德的可能性,善的根源的解释,以及他们对恶如何产生,如何对付的主张,我们会发现,张载比较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王夫之则从道德情感出发。两种理论的比较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政治哲学受到晚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权力合法性来源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法治学说的影响,至少在九个方面与西学有惊人的相通之处:一是论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与西学论人性和国家起源之关系相通,二是对“正统论”的批判与西学论“霸政非正”相通,三是对“民岩”的分析与西学论如何解决统治者畏惧民众的问题相通,四是论“环相为治”与西学论权力制衡相通,五是论“君之是不是,丝毫也不可带过”与西学对“王惟所命亦无不是”说的驳斥相通,六是论“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叟者事君”与西学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相通,七是论“豫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外”与西学论“王而不遵法度则非义”相通,八是论“以法相裁……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他的学术思想,有鉴于明王朝兴衰变乱及感于个人人生之遭遇,志以继承正统儒学,发往圣精神,寻求治乱变通之旨。考查其学术思想之成长轨迹,可窥其学之大略。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立足于心气交辅的儒家认识论基础,坚决反对和批判禅宗思想对宋明儒学的影响,认为禅宗入空之心弱化了儒家实有对象性心理活动的操作性与超越性境界认识过程的道德修养高度。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家的心理认识思想,独向具有庞大而具有细致心理分析体系的法相唯识学吸取理论营养,从援禅宗转向援唯识入儒,论证儒家立足实有对象操作性的心理活动,能够实现道德修养目标并具有超越性境界认识过程的思想合理性与理论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