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9篇 |
理论方法论 | 17篇 |
综合类 | 125篇 |
社会学 | 34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告诉我们,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空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当前政府管理、公共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极不均衡、民生问题突出、以及官僚作风严重。由此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中,发展社会工作被提高到了一个党的领导的高度。的确,在“国进民退”、 相似文献
2.
3.
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各方面的变化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必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正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剧烈和明显,不可避免地产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青少年更多的心理问题.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考察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若干理论,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规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还在变动之中,有些社会阶层还没有成型,有些社会阶层还在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比较成型的模型,不过,比较粗略一点的模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有的学者把社会阶层分为五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办法。不过,我觉得如果舍去各阶层的具体内容,抽象地分为五等级,那只是一个符号系统,反映不出一个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依据其主要目的或动机 ,可将战争大致分为寻求生存必需型与维护生存质量型。寻求生存必需型战争的参战方根本目的在于 ,寻求更多的生存必需资源以缓解甚或消除其生存必需稀缺 ,因而以地缘为决定因素的传统领土安全观占主导地位。根本地由于技术、经济及社会变革 ,维护生存质量的战争中至少有一参战方目的在于维护自身或某部分人类的生存质量 ,它更多地由一种国际自由主义及人类安全观所决定。意识形态战争的大规模兴起直至二战结束基本完成了这一历史进程 ,其后 ,维护生存质量就逐渐成为战争的惟一或主要目的———虽然这存在重大政治和伦理困难 相似文献
6.
<正>在与这些国家学者的交谈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种观点:过去的腐败和特权问题出自一个党内,而现在则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政党当中。20年前,前苏联东欧地区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三个联邦制国家解体,国家数目由原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的“中国式”社会变革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关于 2 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理念凸现出迎汇世界潮流 ,定位近世文明 ,倡导协调发展和开创中国特式等变征。法古不为其惑 ,役古不为其奴 ;法西不为其惑 ,役西不为其奴 ,乃是孙中山“中国式”社会变革理念之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社会的变革,传统家庭道德和伦理规范体系已经解体,现代家庭道德和规范体系尚未完整建构起来,家庭危机时时在我们身边产生.人们在目睹了种种家庭变故后,正通过各种家庭模式的比较,寻找着自己的归宿.千百万家庭正面临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源于古代但又不尽同于古代,它不仅是伦理道德观念,更主要是政治观念,所谋求的乃是国家、民族之强.中国近代的民族自强是通过"师夷"的手段和社会变革的途径来实现的,又是同民族精神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是法的社会变革功能的一个环节。实现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对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传统立法观念的更新,还要求立法者敏锐地捕捉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信息,充分地开展立法调研,通过法律试行等方式来实现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的思想是我们研究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的理论前提。立法先导与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立法先导这一社会变革模式已成为现代国家组织和实施重大社会变革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改革实践已经表明,当代中国应当选择立法先导的社会变革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