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9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137篇 |
社会学 | 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李德栓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8):17-21
萨特对传统发展方式作过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在看到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方式有反生态性之后,萨特从自我意识和阶级利益差别方面分析了传统发展方式反生态性根源。萨特感性地认识生态问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生态意识。从工业化社会阶级利益差别导致人们认识与行动的不一致性来反思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反生态性,符合资本主义的初期情况,但结合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公众广泛参与生态保护运动情况看,萨特对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反生态性的反思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者萨特和道家老庄对自由问题都有深刻论述,他们的学说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中,但对新时期文学都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自由观在“自由的学说地位”、“自由的内涵界说”、“自由实现的方式”、“自由实现的结果”等四个方面都有会通之处,并且能够在文学研究中进行相互诠释、阐发,因而可以共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4.
自20世纪70年代吉伯德-萨特思韦特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确立后,引起了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等诸多领域中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国内外文献中,对吉伯德-萨特思韦特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的逻辑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借助公理化的方法探讨吉伯德-萨特思韦特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并形式化地给出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力图把精细的逻辑推理应用于复杂的过程分析中,使防策略投票这一过程形式化、清晰化,以期能指导人们进行合理、有效的决策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由精神是萨特整个艺术与美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在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功能三个方面,展现了萨特在艺术世界中寻绎自由实现自由捍卫自由的美学思路及其从个人(作者、读者)走向群体(社会、人类)之道儒相济的审美视角.这对我们今日重新认识艺术的自由本质,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隔离审讯>探讨了人际关系和存在"自由",并从中提出"他人性".这是与"自我"一样被萨特予以存在性观照的客体,通过他人,我获得生存的依托;通过我,他人也遭受失去自由的危机.萨特在剧中通过人物抉择的自由与自甘受苦的软弱性.深刻揭示出自由的可能和无法到达自由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程党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1):9-16
海德格尔的主体观经历了两个阶段:转向之前,海德格尔通过强调此在在世而有限返回到笛卡儿式的"主体作为旁观者"的观点;转向之后,他通过所谓的"主体的离心"而成为坚定的前笛卡儿主义者。尽管海德格尔持公开地反笛卡儿主义的立场,但他最初的主体作为此在的观点既是笛卡儿主义的又是反笛卡儿主义的;而他后来使主体离心(去中心)的努力,则更接近古希腊在缺乏对主体进行任何明确反思的情况下对知识关注的态度。海德格尔思想中这一对笛卡儿主体观既依赖又摧毁的维度,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期和身后的法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笛卡儿以“我思”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原则,开创了近代意识哲学,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的源头和讨论对象。比朗、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是在答复“意识是否具有实体性”、“意识是否需要先验主体保障”、“‘我思’是认识还是存在”、“我是自为的存在还是为他人的存在”等问题时展开各自的哲学思想。梳理从笛卡儿直至萨特关于“我思”论题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的演进和展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赠君》诗和萨特《间隔》剧所阐释思想的依据,是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社会评价的存在。人的社会评价性存在又引申出人的存在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特征: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使人生表现出无限可能,展示人生的精彩;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社会、人自身的种种限制,人的无限性又不能完全发挥,显示人生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