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8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308篇 |
理论方法论 | 41篇 |
综合类 | 1531篇 |
社会学 | 2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林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2,21(4):164-169
李觏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注重平民教育。他想要改革北宋的朝政,因为他未得机会进入仕途,所以无法实行自己的改革主张。胡适说李觏是王安石思想先驱,理由不充分。说曾巩是李觏的学生也无史料依据。关于李觏对孟子的非议,却反映了李觏对孟子的特殊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佐作品内容充实,多有为之作,对当时的政术人情及历史上治乱兴衰每有涉及,尤其具有浓厚的海南地域文化色彩。其风格则以自然抒写为主,表现出一种文质适中的特点。他对历代的诗文做过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对唐宋诸大家风格有所领会。他在学术与文章方面,与丘濬、陈献章两位有声气相通之处,但其影响远不及丘、陈。他在明代迅速兴起的海南文人群中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而且作为明代中期复古派文学全面兴起之前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对于认识明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树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5-12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4.
周丽琴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3-16
天理与人欲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王夫之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欲观。其主要观点是理欲合一、理寓欲中和导欲于理。王夫之的理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深刻地阐明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提出了导欲于理、以理制欲的主张。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汶山"对于古蜀文化研究,不但是一个重要地名,也是一个重要的疆域。该地域无不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数代古蜀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汶山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铜资源的重要开采和冶炼地之一,也是黄金、玉石等原料产地,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相关历史材料中都提及到了汶山,如《蜀王本纪》中描写到的"望帝(杜宇)治汶山下邑,曰郫化",其汶山指的是哪里?所提及的"郫化"又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的探寻都将为古蜀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经作者对龙门山的岷江流域、湔江、石亭江和北川湔江流域多年实地调查和相关史料查阅,从2006年至今,虽然中间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山河改变、人文失常,灾后重建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格局,但作者对"望帝治汶山下邑"的汶山,有了一定的区域概念,即:东临成都平原,西以岷江河谷和北临北川湔(戬jiǎn)江河谷,北起北川县曲山镇(涪江上游),南至都江堰宝瓶口和关口。 相似文献
6.
丁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82-87
王弼之“无”,来源于对汉代有神论与自然思想的超越,对人格评判标准的启蒙,也是当时学术“名实”和“言意”之辨在王弼玄学思想上的必然体现,“无”更是对感性世界的直接抽象。厘清“无”之起源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把握“无”之基本含义和特征:“无”并非只有单一含义,也非纯粹知识性的形而上,而是以现实社会经验为根基,以人心涉求为导向,具有深层次社会性的价值观念。以之为背景,就会有利于选择适当的研究思路,纠正过去研究“无”的有所失,有所偏,为全面正确理解王弼哲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苟东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71-75
慎独与儒家的时代命运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慎独思想的分析来窥探儒学当代困境的原因。慎独的诠释史告诉人们,儒学思想的当代困境有其思想被误读的原因,但丢失了原始儒学丰富的文化基因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春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62-64
站在近代这样的时代峰颠上 ,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学者 ,在他的学术中已经透露出了现代的气息。在美学思想上 ,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功用”主义思想观 ,提出了他著名的“非功利”美学观念。在王国维看来 ,艺术是超功利的 ,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无疑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为日后中国建立独立的艺术精神提供了先验 ;在美学术语上 ,王国维由传统术语经由阐释而转为现代性和由西方引入美学术语这两条途径 ,提出大量的现代美学术语 ,并且在他的文章中加以应用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总之 ,王国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后人加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对圣人概念作一观念史考察,颇有意义。上古时代圣人概念的原本意思是指聪明睿智之人,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圣人概念具有了双重涵义:既指道德上的完美人格,又指政治上的杰出人物。战国以降,孔子被圣人化,并表现出圣人神圣化之趋向。及至宋明时代,在“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口号的广泛影响下,圣人之学及圣人之道成了儒家文化的象征,儒学也就成了成圣之学。及至阳明心学的时代,满街都是圣人的观点导致了圣人的彻底内在化,圣人成了人心良知的象征符号而不再神秘,并开始走向世俗化。在这一思想演变的历程中,儒家圣人观所蕴含的“超凡入圣”如何可能之问题亦值得省思。 相似文献
10.
就当代学者来说,如何从经验考察来验证人是否有先天或普遍的道德情感会是很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议题。从道德心理哲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张载以及王夫之的道德理论。探讨他们对道德的可能性,善的根源的解释,以及他们对恶如何产生,如何对付的主张,我们会发现,张载比较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王夫之则从道德情感出发。两种理论的比较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