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9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9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15篇 |
理论方法论 | 215篇 |
综合类 | 822篇 |
社会学 | 164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Research suggests that victims of bullying may lack skills in emotional regulation, a process which facilitates coping with provocative situations to lessen the stress of negative emotions (Cicchetti, Ackerman, & Izard, 1995).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isplay patterns of victims during classroom bullying episodes. Children in grades one through six were observed during free play in the winter and spring of three consecutive school year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coping styles observed in victims of bullying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distinct clusters: 1)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escalation and resolution of bullying episodes; and 2) aggressive strategies that tend to perpetuate and escalate the bullying interaction. Parallels were found between victims' and bullies' emotional display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how maladaptive emotional regulation processes may act as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victimization. 相似文献
2.
组织支持、组织文化认同和情绪工作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服务行业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对组织支持、组织文化认同和情绪工作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事支持、上级支持和企业支持对表层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上级支持和企业支持对深层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文化认同的行为性认同维度对表层行为有抑制作用,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和行为性认同则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深层行为;组织支持通过组织文化认同的部分中介作用对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季芳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1)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拓者,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借助西方心理学观念,对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礼”、“乐”,做了独特的体认。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理解以及阐述其思想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儒家中和审美意识要求艺术在表现情感时含蓄节制,这种审美传统对中国当代作家依然有很深的影响,杨绛作品就表现得非常典型。杨绛作品情感含蓄的表达已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大家气象。其大家气象背后又渗透着中国式的人生智慧与境界,同时杨绛作品又彰显着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现代改造与突破。文章的一大收获在于通过对儒家美学的深入剖析从一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杨绛作品大家气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张天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 ,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 ,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 ,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 ,一是寄托式 ,二是追忆式 ,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挫折承受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随机抽取3所高校的686名大学毕业生为施试,对其施测心理弹性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挫折承受力量表。结果发现:①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r=0.373,P〈0.01)、心理弹性与挫折承受力(r=0.499,P〈0.01)和积极情绪与挫折承受力(r=0.499,P〈0.01)正相关;②积极情绪能够部分中介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力之间的关系,当积极情绪进入回归方程时,心理弹性对挫折承受力的预测效应从0.499降至0.345。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对挫折承受力的预测效应是通过积极情绪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情本体——实践美学的个体生存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马克思开始,哲学已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此后,又转向了生存论。哲学的作用不在于探讨世界的本质,而在于探讨人生和命运问题。从“人活着”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向“人为什么活”,“活得怎样”延伸。“人活着”是哲学的出发点。“为什么活”,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伦理学问题。而“活得怎样”,则是美学问题。哲学的追问最后走向了美学,而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走向了美学。发掘工具本体的诗情画意,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成为历史向今天的人们提出的现实任务。在工具本体所造成的物质力量之外,建设一种价值论、意义论的人生本体,已成为当务之急。这种人生本体,在信仰崩塌、道德形而上学同样归于失败的当今之世,只能是对人的普泛之爱和对自然的感恩、敬畏、尊敬与欣赏。 相似文献
9.
陈忻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9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体诗词具有十分明显的气盛言宜的特点。细究此期作品,大致可以把气分为三类,即不平则鸣、怒发冲冠的豪壮之气;感荡心灵、情景互动的愁怨之气;陈诗展义,低回隐忍的幽咽之气。 相似文献
10.
牛建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礼”历来被认为是压抑和禁锢个性的工具 ,遭到猛烈抨击 ,而对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作用人们往往视而不见 ;“礼”的形成和存在 ,实际是出于对群体利益的关照 ,情礼冲突的实质是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性的矛盾 ,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个体利益必要舍弃之间的“二律背反”。从这一角度说 ,“礼”的价值值得再思考 ,情礼冲突的实质可以再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