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3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05篇 |
理论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573篇 |
社会学 | 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以通感呈示的闻一多式,以拟喻呈示的田间式,以悖论呈示的穆旦式。 相似文献
3.
宋平锋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修辞行为,中国时事热词外宣翻译要遵循西方修辞学的诸多原则.本文首先对时事热词进行了定义,接下来分析了时事热词、时事新词、特色词和流行语的异同,进而归纳了时事热词外宣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最后,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提出了中国时事热词外宣翻译的三个策略,即:追根溯源,寻找最贴近的对等语;贴近译语受众,释译变通;切合特定语境,保留原文特色. 相似文献
4.
白晓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3):11-14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集多种修辞手法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讽刺和夸张特征。鲁迅先生是运用漫画手法的高手,他作品中的人、景、情、议无不带有很强的漫画色彩,正是这些极富特色的漫画色彩,使鲁迅的作品具有了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并拥有了深层次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5.
韩晓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8-133
空间的转换与衔接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叙事得以完成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小说家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格范。古代小说的空间转换与衔接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转换与间接转换;顶真和跳脱则是空间转换中两种重要的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6.
继承拓展创新——宗廷虎修辞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廷虎先生不但史学著述丰盛,而且为中国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建树与完善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对陈望道先生修辞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是与时俱进的,他"不断地站在新的高度,采取新视角来重新审视、理解和诠释这一理论",在对陈望道关于修辞学的性质、对象、纲领、范围、研究方法等重要理论的继承中,不断拓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孙静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4):81-83
变异修辞是有意偏离语言某方面的规范而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活动,其理据就是在修辞活动中激发语言使用者采取偏离常规的修辞手段的动因。修辞是基于逻辑而存在的,而偏离常规的逻辑思维更能突显语言表达信息,这就是变异修辞的逻辑理据。理解变异修辞离不开语境,而变异修辞的存在也满足了人们对言语美的一种追求,这就构成了变异修辞的语用理据和美学理据。 相似文献
8.
孙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4):59-62
在历史纪录片中,影像修辞已经成为了重要议题.它在增强历史叙述的说服力,促进其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增进叙述主体与读者或者观众之间的沟通,帮助后者形成历史感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文爽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9-54
杨慎在哲学上主张“合性情”,反对将“性”“情”割裂来谈,同时又强调“以性统情”,使情欲在性的指引下得到合理发展与满足。杨慎“约情合性”“缘情绮靡”“含蓄蕴藉”的诗学主张便是这种“性情”观的体现。他还以自己的创作部分地实践了这种诗学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穰丽婉至”的诗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