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6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211篇 |
社会学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17、18世纪),西方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不是等到施莱尔马赫出现以后。理性主义时代的解释学集中体现在丹豪尔的普遍解释学、克拉登尼乌斯的教育解释学、迈耶尔的符号解释学以及宗教的系统内的虔信派的情感和应用的解释学。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解释学的普遍性,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主题思想诠释史就是文学意义“此在性”的解读史,它体现了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也反映了在文学领域中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解读是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拙劣模仿,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当然,哲学诠释学的解读也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要注意诠释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李明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64-67
马克思具有丰富的司法解释思想,但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出发,马克思的从认识到实践的活动就是解释活动.从法律到具体案件的司法活动就是司法解释活动.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司法解释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应在司法解释乃至解释学发展史中应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观点揭示了人类理解的本质,认为人们的历史性意识使翻译的过程成为译者视域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本文根据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等阐释学原则,对比分析了《飘》不同译本的译文片断,说明不同时代的译者和原作有不同视域融合结果,文本意义由此而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光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82-86
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南宋中后期"去意尚味"的诗学取向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对北宋尚意阐释学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振拨。"去意尚味"的诗学阐释滥觞于南北朝,而又与南宋中后期诗歌创作取法晚唐"韵味"的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科学解释学认为,科学不是无前提的,对科学的理解无法摆脱“解释学循环”。科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的一种生存实践。科学不能在脱离解释学的人类真空(纯粹的自然界)中存在,科学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公理化、形式化体系。它必须在人类“共在”的社会中、文化中和政治中得以生存。对科学解释学的完整理解离不开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微观文化学、科学微观政治学这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所谓“诠释学”实际上就是“诠释之道”,有古今之别,更有中西之异。据此,不仅可从根本上阐明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厘清中西诠释传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更能获得中国诠释学研究在“后西方”时代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国诠释学研究所要努力探索和建构的,乃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诠释传统,自成一体而又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涵摄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8.
乔丽英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8-82
吉登斯建构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是通过对解释社会学的批判性超越而实现的,这种批判性超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吉登斯澄清了行动的概念以及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将行动理论与对制度结构的性质分析联系在一起;解决任何试图阐明社会科学方法的逻辑都会遭遇的认识论难题。 相似文献
9.
武守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0-142
阐释者意识形态植入阐释目标文本,这是法律英语语义阐释中的重要问题,而法律英语的解释一点加入了阐释主体的意识,法律语义必然会失去其真实内涵。在回顾已有法律英语阐释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法律英语语义阐释是可以避开意识形态问题的,并就阐释方式提出了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间法进入司法的可能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随着法治工程的演进,民间法作为法治运转重要的平台性因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研究.其中,民间法与官方法的互动、尤其是民间法进入法实施领域的问题更是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就既有研究而言,这种关注似乎主要集中于民间法与官方法的互动模式或民间法进入法实施领域之渠道等方面,却鲜有对相关问题之可能性基础的分析与证立.这从逻辑上决定了既有研究的根本不足.从司法立场的法律渊源理论、语言学理论以及解释学理论的角度,可以很好地分析、证立民间法进入法实施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