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4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88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559篇
丛书文集   479篇
理论方法论   354篇
综合类   3200篇
社会学   661篇
统计学   87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雪峰是“修正主义文艺”批判运动第一阶段( 1956~ 1962)主要的批判对象.作 为唯一的参加过长征的左翼文艺理论家,冯雪峰于1957年遭遇清算,除了他那不合时宜的革命 现实主义理论的启蒙倾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世纪30年代已然形成、长期以来没 能解决的宗派主义从中作祟.  相似文献   
2.
Based on sero-prevalence data of rubella, mumps in the UK and varicella in Belgium, we show how the force of infection, the age-specific rate at which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contract infection, can be estimated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McCulloch & Searle, 2001). Modelling the dependency of the force of infection on age by penalized splines, which involve fixed and random effects, allows us to use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techniques to estimate both th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of being infected before a given age and the force of infection. Moreover, these models permit an automatic selection of the smoothing parameter. The smoothness of the estimated force of infection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number of knots and the degree of the penalized spline used. To determine these, a different number of knots and different degrees are use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establish this sensitivity. Simulations with a different number of knots and polynomial spline bases of different degrees suggest - for estimating the force of infection from serological data - the use of a quadratic penalized spline based on about 10 knots.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式迁移已经成为农民工流动的重要模式。家庭式迁移的女性农民工需要同时扮演雇佣劳动者和家务主要承担者的双重角色,这种迁移模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行为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利用浙江省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试图考察家庭式迁移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工作经验、培训经历、本地生活时间、工资对女性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但子女或老人随迁会显著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女性工作时间不同分位数上的影响具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劳动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劳动者基本生活保证的根本 ,是关系社会经济安定的根本条件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大幅度增加 ,中国劳动力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挑战 ,在这种大环境下 ,研究中国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 ,应正确分析外企员工的就业安全现状和原因 ,并力求寻找一系列提高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有新思路,单靠调整种植结构只能局部性改善农业问题,靠农业本身挖掘潜力不再是最有效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加收入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党和政府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一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已经存在,但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并日渐成为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隐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显性化,富余劳动力开始离开传统的农业进入其他领域,由农村进入城镇,这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交织着外流与回流并行的势头,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的同时,部分外出劳动力放弃了外出生活,返回家乡.那么,这部分外出劳动力的回流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如何鼓励积极性的回流,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回流,这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刘秋根 《文史哲》2003,1(3):153-162
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组织 ,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既要重视与之相关的“资本流通”暨资金市场等制度性因素的探讨 ,也要对生产方式本身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 ,中国没有经历特许设立的历史阶段 ,故而中国的营利性商业社团 (合伙乃至公司 )虽在古代有了区别于股东个人的团体性 ,某些类型的合伙也有了一些类似于法人的因素 ,但法人的正式形成还要到清末《公司律》公布之后。中国 15— 18世纪的资金市场 (金融信用 )相对于同时期西欧一些国家 ,表现出了票据化、社会化进展迟滞的特点 ,新的信用工具有的缺乏 ,有的进展缓慢 ,但它毕竟还是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由流动的空间,与管理者相比较,存在较大反差。在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所必须凭借的权力与资源利用上,劳动者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其行动包含自尊与忍耐的双重矛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的劳动者阶层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在貌似矛盾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主人翁”与“劳动者”之间,存在许多理解误区。面对国有企业内部阶层分化与社会阶层定型化的客观现实,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国有企业改制中产权先行、劳权虚置的改革逻辑引发了劳动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劳动者作为个体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时有心态异化之虞。欲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