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0篇 |
免费 | 237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5篇 |
民族学 | 644篇 |
人口学 | 36篇 |
丛书文集 | 619篇 |
理论方法论 | 192篇 |
综合类 | 3603篇 |
社会学 | 199篇 |
统计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258篇 |
2012年 | 300篇 |
2011年 | 378篇 |
2010年 | 294篇 |
2009年 | 274篇 |
2008年 | 272篇 |
2007年 | 378篇 |
2006年 | 420篇 |
2005年 | 406篇 |
2004年 | 353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255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Has the image of Che Guevara lost its power to evoke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face of pervasive commodificati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is 1960s political icon has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power of the market to shape collective memories. Meanwhile, antisystemic movements of the left continue to erect his image at protest events. In light of this contest over how Che Guevara is remembered, we investigate, using data from a survey of Spanish citizens, who is most likely to recall him. We find qualified support for the theory of generational imprinting—Che is more often recalled by those generations who saw him rise to prominence during their formative years, although prominent as a collective symbol rather than as a living person. Our results also corroborate the claim that historical figures or events are more salient for, and therefore more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by, some subgenerational units than others. Thus, although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re in general more likely than their elders to recall Che, he is most frequently remembered by the highly educated leftists who espouse postmaterialist and posttraditionalist values and identify more with their local regions than with the nation of Spain. These patterns suggest that, in contrast to the dire predictions of mass culture theorists, the memory of Che Guevar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ied to markers of social, ethnic‐reg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 ,并且强调二者的结合 ,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民族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实现的行动空间及空间生产基础,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即各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生产是基于共同利益与互惠发展的经济交往、各民族交流的符号空间生产是注重共有价值和情感寄托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交融的精神空间生产是强调生活互嵌和共生体验的精神交融。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应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深化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上述路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立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68-72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乃至史书、野史笔记 ,透露了中国古人把异国人看作鬼兽的传统认知模式 ,对于海外他族人们“非人类性”———“兽性”的着意强调。中国古代关于海外世界的叙事描述 ,小说、正史、野闻之间互动互渗 ,迎合“华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 ,强化了华夏民族自我封闭的文化模式 ,一定程度上延展、催化了明清小说叙事中的神秘崇拜 相似文献
5.
安小梅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111-113
赵元任先生作为语言学家、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中对旋律、歌词的结合有独到的艺术处理;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体现了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冉先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2):80-83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民族高校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要求,使民族高校成为培养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用型人才的摇篮,成为西部开发和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辐射源。 相似文献
7.
陈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105-107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语习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及其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认为英语习语在非言语交际中具有民族性和修辞性的特征,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颜色、服装容饰等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强调和加强了言语内容,使得习语更加形象、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弘扬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44-48
民族文化是营造民族地区城市的品牌和特色,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依据,是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民族地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与重塑. 相似文献
9.
汪公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6):85-90
近百年来的中国法治之路并没有从实践上说明,中国是否确实应当实行法治.在各种反思中人们一般将目光锁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上,却鲜有人明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精义,由此在民族救亡中的彷徨与羁绊、旧学与新知、革命与改良、制度与学术等交互在一起,构成复杂的难题.但是,西学之法律技能以及其所属的知性文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心性文明所攀升的哲学观念,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百年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的乌江流域地区,因长期远离中土且资源丰硕,历来是彝、苗、布依、土家、仡佬、侗等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自元朝实现国家一统以来,封建朝廷对乌江流域的统治与经营较之前朝更为广泛深入。蒙元统治者不仅通过置设行省机构、推行土官制度等举措,极力强化当地的政治集权控制,而且还通过建立站赤驿道、开展军民屯田等方略,有力推动着当地的经济社会繁荣。 相似文献